近日,美国安杜里尔公司研制的YFQ-44A无人战机完成了首次飞行测试,该机型作为美国空军“协同作战飞机”(CCA)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美军在有人-无人协同作战领域终于迈出了实质性一步。
不过,在褪去宣传光环之后,人们很快发现:这架号称“未来战机”的无人机,竟只是一架没有座舱的缩小版F16而已;而对比中国93阅兵公开的制空无人机后,就会发现,二者在设计理念、技术实力与作战定位上的差距,早已不是“一步之遥”,而是“代际之别”。

【首次进行试飞的YFQ-44A忠诚僚机】
美军在首飞声明中特意强调:YFQ-44A从概念设计到升空仅用了不到2年,创下“美军新型无人机研发速度纪录”。但这份“高效”的背后,其实藏着赤裸裸的技术妥协:为了缩短周期,安杜里尔公司几乎复刻了F-16的气动设计,只是缩小了尺寸,并去掉了座舱。

仔细观察其外形就不难发现,YFQ-44A的机身轮廓、机翼角度和腹部进气道的位置,都与F-16有很大的相似。更关键的是,它延续了F-16标志性的椭圆形机身截面和复杂曲面设计。这些连续弯曲的表面会像镜子一样,在各个方向反射雷达波,让无人机的“隐身”成为空谈。
而最致命的缺陷,在于它沿用了F-16的腹部进气道:当雷达波从侧向照射时,机头和机身无法遮挡进气道内部,发动机叶片、气道结构会直接暴露在雷达视野中,形成强烈的“雷达反射源”,这相当于给无人机贴上了“我在这里”的标签。

图:YFQ-44A腹部视角
观中国93阅兵亮相的两款制空无人机,从设计源头就跳出了“复刻有人机”的思维。它采用的无尾飞翼构型,不仅去掉了垂尾这个“强雷达反射源”,还通过平滑的机身曲面、一体化的机翼设计,将正向半球的雷达反射截面积(RCS)压到了极低的级别。
这两款无人机的雷达信号可能只相当于一只麻雀的雷达信号强度,敌方雷达即便开机,也很难在复杂电磁环境中捕捉到它。更巧妙的是,它们采用的两侧S型进气道设计,无论雷达波从哪个方向照射,都无法直接探测到内部结构,隐身性能比 YFQ-44A 强出不止一个数量级。

【于93阅兵首次公开亮相的制空无人机】
简单说,YFQ-44A 是“用旧框架改新机型”,而中国制空无人机是“为新作战需求造新平台”。这两种设计思路的差距,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二者的性能分野。
美军对YFQ-44A的定位很明确:“忠诚僚机”。它能实现“半自主作战”,比如独立完成起飞、巡航、着陆,甚至在无人干预下执行简单的协同任务。但本质上,它仍是“有人机主导、无人机配合”的传统模式。
而中国的制空无人机则完全不同,其定位是“体系作战的核心参与者”,而非“有人机的附属品”。中国制空无人机不仅能与歼-20、歼- 35等有人战机组成协同编队,更能依托其自身强大的平台性能,独立夺取制空权,同时承担前沿探测、空中拦截、纵深打击等多类型任务。

图:93阅兵展示的制空无人机和无人僚机
从两国无人机的对比中可以看出,美国YFQ-44A代表的是对现有空中作战体系的渐进式改良,其核心思路是在保持有人平台主导地位的前提下,通过引入无人系统来提升体系作战能力。
这种发展模式的优势在于技术风险相对可控,能够较快形成作战能力。然而,非隐身的设计特征,使其在高强度对抗环境下的生存能力面临严峻挑战。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中国制空无人机的发展路径更具革命性。通过将无人机定位为夺取制空权的主要平台,并赋予其高度自主的作战能力,这种设计思路,更符合未来智能化战争的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YFQ-44A的首飞,固然是美军推进无人作战能力建设的重要节点,但它所暴露出的设计保守性和理念滞后性,使其在与中国制空无人机的对比中相形见绌。
这两种不同的先进无人机,不仅反映了两国在无人技术领域存在的差距,更体现了两国对未来空中作战模式的不同理解。
未来,随着中国制空无人机批量列装与作战体系不断完善,亚太地区的空中力量平衡,将进一步向中国倾斜,而美国试图通过YFQ-44A等“忠诚僚机”挽回优势的努力,恐怕只会沦为徒劳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