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30日,中国广东省深圳市一家餐厅内,屏幕播放着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韩国釜山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期间举行双边会晤的新闻画面。 REUTERS - Tingshu Wang
德国广播电台报道说,中美首脑会唔会,德国联邦经济部对中国周六宣布放宽对出口欧洲的安世Nexperia半导体元件禁令表示欢迎。德国政府从中看到了来自中国的积极信号。
德国《明镜周刊》报道说:德国经济界并不认为特朗普与习近平的会晤带来了曙光。工业界代表不认为中美关系缓和会立刻解除全球贸易僵局。
德国工业界领军人物认为,近期中美在贸易争端中达成的协议并非突破。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席希尔德加德·米勒(Hildegard Müller)在接受《商报》采访时表示:“宣布可能推迟部分出口限制,这是一个积极信号——但距离可以放心还差得远。”目前仍不清楚哪些出口限制会被推迟,也不清楚这是否意味着稀土和永磁体供应的紧张会有所缓解。
德国工业联合会(BDI)的沃尔夫冈·尼德马克(Wolfgang Niedermark)表示:“不确定性仍然是常态。”机械制造业协会(VDMA)的奥利弗·里希特贝格(Oliver Richtberg)则警告,企业和政治界不应把此次协议视为喘息机会,而应利用这段时间减少对中国稀土的依赖。
德国广播电台看到的是:欧洲在中美之间几乎无足轻重——特朗普访问习近平的行程再次证明了这一点。德国政界终于意识到了这一现实,这是好事。但遗憾的是,执政联盟在对华政策上仍未形成统一立场。
多年来,德国一直忽视了减少对来自中国的所谓“安全供应链”的依赖——无论是稀土、看似普通却不可替代的半导体,还是制药业基础原料。在这些乃至更多领域,德国经济都对中国形成了依赖,而中国的经济政策既不公平也缺乏法律保障。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中国共产党在过去几年中正是做了德国本该早做的事——它致力于在高科技、生物技术、可再生能源和汽车制造等战略领域实现最大程度的自主。
德国在对华关系中犯下的错误在于忽视了风险管理。德国工业联合会也坦言,如今已经太迟了。早在十年前中国收购德国机器人制造商库卡时、在关于华为网络设备的争议中、以及在中国投资者收购汉堡港部分股权的争论中,就已有足够的警示。德国多年来一再被指责对中国的天真态度。
对德国和欧洲而言,特朗普与习近平在韩国的会晤来得正是时候。虽然会议几乎没有实质成果,但仍然意义重大。因为两位领导人在谈及中美关系时,将两国称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却完全没有提及欧洲这个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这一细节表明,习近平与特朗普都只将欧洲视为第三等级的旁观者。
幸运的是,德国政界大部分人士终于意识到了这一点。基民盟外长约翰·瓦德富尔(Johann Wadephul)近期临时、意外地取消了原计划已久的访华行程——据称部分原因是北京方面要求他在访问前收回对中国政策的批评言论。这一取消是一个坚定而自信的信号,显示德国在多年对华摇摆后终于展现了脊梁。然而,德国政府在中国问题上的立场并不一致。社民党资深政治家罗尔夫·穆岑尼希(Rolf Mützenich)在接受《商报》采访时批评瓦德富尔的决定。他表示,对中国直言不讳固然重要,但不应因批评而损害战略关系与利益;德国应与中国保持一种“务实且相互尊重的关系”,避免不必要的摩擦。这种表态几乎完全照搬了中共的套话。希望这种声音不要在德国对华政策的辩论中占上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