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这就是4年前全球车企都被“芯片荒”支配的恐惧。
可没人会想到,在4年后的今天,芯片危机竟然有可能卷土重来;更离谱的是,引发这轮芯片危机的导火索,竟然是一家中国芯片公司!
不久之前,大众汽车发布了一封内部信,告知员工本周内主要工厂即将停产,涉及高尔夫、途观等经典车型,官方称其“核心产品线受到巨大冲击”。

实际上,不只是大众汽车:这一事件影响的辐射面,甚至波及了全球汽车供应链。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席希尔德加德·米勒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如果供货中断不能尽快解决,德国汽车产业将在短期内面临严重的生产限制,甚至可能出现部分工厂停产的情况。”

日本汽车工业协会也发布声明:“经确认,确实存在无法交货的可能性。车企正在积极沟通,希望能迅速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总之,相当多的车企这段时间都在为了寻求的替代方案,忙得不可开交。
就连法国财政部长都发出了警告,称“芯片短缺可能蔓延到消费电子领域”。
而这家引发大规模供应链危机的公司,就是安世半导体。
那么,安世半导体停产的影响为何如此巨大?事情是如何演变的?后续又会产生怎样的蝴蝶效应?
我们今天就从这家企业的背景开始,和大家好好聊一聊事情的来龙去脉。
01. 半导体领域的“收购沃尔沃”
说起芯片公司,大家可能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高通、英伟达、英特尔等等,专注于高性能、先进制程芯片的国际巨头。
但安世半导体和他们有所不同,它的主要产品,都是一些偏基础的非先进制程芯片。
别看这类基础芯片单价不高,却和汽车行业息息相关:
从新能源车的电控、充电机、DC-DC变换器,到燃油车的点火系统和变速箱控制系统,再到车窗、座椅调节,甚至是触发安全气囊……都离不开基础芯片的身影。
虽然看上去,基础芯片的技术难度跟3nm、5nm的高制程芯片根本不在一个维度上。但对车企来说,想要立刻找到新的供应商替代,可以说是难上加难。毕竟采购芯片不像去菜市场买菜,这些由基础芯片构成的功能模块,都是根据车企需求高度定制的。
一旦改变供应商,就需要把产品立项、样品试验、性能测试、量产、安全认证……等一系列流程重新走一遍。少则几个月,多则半年。
而汽车作为由数以万计的零部件构成的“工业皇冠”,任何一个小零部件断供了,都会导致一辆车都造不出来。安世半导体下游的车企,目前就面临了这样的窘境。

一家好端端的供应商,怎么就突然断供了呢?
在具体分析之前,我们先来聊聊安世半导体命途多舛的身世。
安世半导体一家总部位于荷兰,原本隶属于国际汽车零部件巨头“恩智浦”的标准产品事业部。
当时恩智浦嫌弃它不挣钱、且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投入,于是恩智浦就将其从集团中剥离了出去,2017年以开始以“安世半导体”的身份开启了独立运营。
本以为没了母公司束缚能大干一场,但没想到安世半导体独立运营还不到1年,就濒临破产了,怪不得恩智浦不愿意留它。
就在这时,安世半导体的救世主出现了——一家中国公司,闻泰科技。

闻泰科技曾是全球消费电子代工三巨头之一,主要客户是华为、小米等电子厂商。
众所周知,做电子代工是个费力且不挣钱的“苦差事”。尽管业务量巨大,但闻泰科技的利润率却低的离谱,有时连3%都不到,连年处于亏损状态。
一直这样下去,也不是个事。为了活下去、也为了更高的产品附加值,闻泰科技就决定从代工厂,转型成一家半导体企业。
于是,转型心切的闻泰科技就和濒临倒闭的安世半导体一拍即合,开启了收购转型之路。
当时闻泰科技的净资产只有40亿元,安世半导体的估值却高达300亿元,可这并没有磨灭闻泰科技收购安世半导体的决心。
闻泰科技愣是通过抛售自己所有的消费电子生产线、外加银行贷款的方式,用了2年多时间、3轮增资,前后总共花了330个亿,拿到了安世半导体100%的股权。
这个过程中,闻泰科技也付出了从消费电子代工老本行中彻底消失的巨大代价。
闻泰科技董事长张学政,则顺利成为了安世半导体的CEO。
总之一波操作之后,安世半导体就从一家纯种荷兰公司,转变为了“披着荷兰皮的中资公司”。

在接手濒死的安世半导体之后,闻泰科技开始了自己“起死回生”的神操作——
通过积极开拓国内市场、重新梳理供应链等,只用了短短几年就把安世半导体盘活了,甚至还将其培养成了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巨头。
市场份额方面,功率半导体分立器件从原先的全球第11名提升至第3名,小信号二极管/晶体管、ESD保护器件产量全球第一,车规级Mos管产量全球第二;
业绩方面,相比收购之前营收增长了近60%,毛利率从20%提升到近40%。
这让人不禁想起了另一桩同样非常成功、让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中国公司一举成为跨国巨头的并购案,吉利收购沃尔沃。
02. 荷兰翻脸,中国资方遭背刺
但,天有不测风云。
今年9月30日,荷兰政府突然宣布,对闻泰科技在安世半导体的全部资产、知识产权进行冻结,为期一年。
紧接着,荷兰企业法院就采取了强制措施,暂停了张学政的CEO职位,剥离其公司控制权,仅保留股权收益。
而且,只象征性的给张学政留了1股。

如此严厉制裁闻泰科技和张学政,总得有个理由吧?
根据庭审记录,荷兰法院认为张学政强迫安世半导体向其上海工厂,下达了高达2亿美元的晶圆代工订单,而实际产能仅为7000-8000万美元,订单量远超产能。因此指控张学政涉嫌违反《货物可用性法》,可能威胁“欧洲芯片供应链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货物可用性法》是美苏冷战时期诞生的古早产物,当时主要功能是用于保护荷兰国家资产。
荷兰法院还指控张学政计划解聘安世半导体的三位外籍高管的行为,有“严重的公司治理缺陷”。
就在这时,安世半导体的几位外籍高管开始集体发声,要求闻泰科技转让安世半导体的股权,并自行成立了危机管理委员会,并向安世员工强调,不听从委员会的安排,可能会带来刑事责任。
荷兰经济事务部也开始添油加醋。安世半导体的生产可以继续,但前提是对荷兰和欧洲有害的公司管理层(中方人员),必须换掉。

这时可能有人会有疑问,调整排产计划、调整人员配置,这不是一个公司CEO再正常不过的操作了吗?凭什么荷兰会用这样的理由指控张学政违规呢?
实际上,当初闻泰科技收购安世半导体时,荷兰方面为了防止半导体核心技术流出,特地设定了一条规定:
闻泰科技不得插手安世半导体的具体管理工作,核心技术、财务、人士运营权,都必须留在荷兰境内,也和当年吉利收购沃尔沃时如出一辙。
荷兰这次抓住的,恰恰就是张学政“涉嫌越线”的把柄。
具体张学政有没有违规越线,这个暂时放在一边。
但荷兰这边冻结资产→法院起诉→罢免CEO→外籍高管逼宫,一套小连招实在是过于丝滑了,完全没有留出任何商量和解释的余地,很难不被人怀疑是不是“联手做局”。
这也为什么在外人看来,荷兰更像是在野蛮地夺权。

众所周知,但凡跟“芯片”、“制裁”俩字沾边的,多半都是跟美国有强关联。
事情就这么赶巧,就在荷兰冻结安世半导体的前一天,美国商务部用于经济制裁的《实体清单》中,多了一条名为“50%穿透规则”的新规。
任何被列入实体清单的企业,其控股子公司股权超过50%的,同样会被列入实体清单进行制裁,禁止美国对其技术供应,同时禁止其在美国及关联国家的贸易活动。

早在2024年底,闻泰科技就已经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了。而这一轮扩大制裁范围,作为闻泰科技100%控股的安世半导体,将直接受到牵连。
同时,这次美国扩大制裁范围,给的调整窗口期非常短,从原来的180天缩短到仅为60天。
尽管安世半导体荷兰总部高管,矢口否认对闻泰科技和张学政被制裁与美国实体清单有关。
但是个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好端端的生意不做,干嘛突然把桌掀了?
要想活命,得赶紧和闻泰科技撇清关系才行啊!
一切,都是利益驱使。
03. 硬刚!无惧霸凌
就在10月1日荷兰法院裁决生效当天,中国的反制随之而来。
中国商务部宣布对安世中国工厂实施出口管制,禁止70%生产线运营及特定部件出口。
目前,安世半导体采用的是全球化的生产链体系,其中德国和英国工厂负责生产晶圆,然后再通过海运的方式,将晶圆运输到中国和东南亚工厂进行封装,成为可以售卖的产品。
其中中国工厂的产能,基本上能占到安世全部封装产能的70%以上,且可以生产所有类型的零部件,而东南亚工厂生产的产品类型则相对有限。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这边一限制出口,原本安世在欧洲的供应链,直接就瘫痪了。

尽管事态严重,但荷兰那边起初似乎并不打算让步。
10月17日,安世荷兰总部冻结了中国公司的系统权限,同时停发全部中国员工薪资,试图限制中国工厂的正常出货。
面对如此不讲道理的霸凌,安世中国公司忍无可忍,直接选择硬刚到底。
10月18日,安世中国公司发布全员信,宣布脱离荷兰管理,公司一切战略指令仅听从中方人员,同时员工一切薪资和福利,全部由中国公司自行支付。

这时,荷兰那边真的急了,开始对客户发出警告,称独立后的中国工厂生产出的芯片,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马上,安世中国这边就再次发布公开信进行回怼:
称荷兰方面不顾大客户利益,无端质疑产品质量标准,混淆视听,试图干扰公司正常经营,将采取一切手段依法维权。
并重申,安世中国将完全满足客户的技术标准、生产工艺和品质要求。

不难看出,安世中国的态度是十分强硬的。
那么,强硬的底气到底从何而来呢?
要知道,安世中国工厂只有封装产线,而晶圆都是从德国和英国工厂切割好了运过来的,该如何解决上游的供应问题?
实际上,早在2020年,闻泰科技的控股股东闻天下科技集团,就在上海临港片区规划建了一座晶圆厂“鼎泰匠芯”。

到了2023年一季度,鼎泰匠芯正式投产,月产能可达12万片。
其工艺采用12英寸晶圆自动化产线,拥有BCD深沟槽隔离技术、50μm薄片工艺等国际一线工艺水平,通过了多项车规级认证。
相比之下,原本安世德国和英国工厂,都还在用8英寸和6英寸的老旧晶圆产线,俩工厂加起来月产能才不到6万片。
这也就是说,鼎泰匠芯完全有能力承接原来的荷兰晶圆厂的供应订单,甚至还有余量。说白了,安世中国完全有能力实现独立运营!

这也是为什么,这次事件对欧洲供应链的影响巨大,而国内却几乎没有被波及。
实际上,其背后体现的是我们原本相对弱势的半导体领域,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初步构筑起了内循环体系,拥有了更多抵御危机的底牌。
就拿2024年来说,中国大陆共建成投产了18座晶圆厂,占全球新增产能的43%,其绝中大部分采用的都是12英寸的大硅片,能更好的提升生产规模,压低成本。
中国大陆的晶圆代工产能也成功超越了韩国,仅次于中国台湾位居全球第二。

大家最关注的光刻机国产化方面,也有了新进展,上海微电子已经成功交付了首台28nm光刻机。
同时刻蚀机、清洗设备等关键设备,在中微半导体、盛美上海等企业的成长下,国产化率也从0%提升到了13.6%。
半导体产业链方面,在上海、无锡、苏州的长三角区域,已经形成一套“设计-制造-封测”的完整链条。
而这,也代表着中国汽车行业最大的底气。
04. 写在最后
10月21号,荷兰经济大臣文森特·卡雷曼斯表示,愿意与中国官员会面,讨论解决僵局的办法。
或许荷兰也明白,再这么搞下去,对荷兰和欧洲供应链来说只会更加不利。
荷兰虽然是表面上第一个搞事的,且绝大多数时间态度都十分强硬。但仔细想想,或许荷兰更像是被逼到了墙角,不得已而为之,哪怕是最终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而这里,最惨的无疑是欧洲汽车工业,莫名其妙地就被卷入了这场断供危机。
正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相信未来欧洲的汽车供应链会增加更多备选方案,来应对类似的突发危机。
这场安世半导体危机背后,折射出的是全球在半导体领域的博弈,已经从单纯的技术竞争,升级为供应链与规则的全面对抗。
至少短期内,这种对抗不会停止,也很有可能会进一步重塑全球供应链格局。
而在这种大趋势下,也唯有强化自身的硬实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