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贝森特)
据多家媒体11月1日报道,当地时间周五,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美元首已经“达成平衡”,中方将无法利用稀土等关键矿产对美国施压。贝森特表示,美方已经找到“抵消手段”,最快12个月,最慢24个月,美国就能找到替代中国的稀土供应链。
众所周知,稀土是生产芯片等高科技产品的关键原材料,也是生产先进武器装备不可或缺的一环。据报道,中国在全球稀土供应领域掌握着绝对主导权,开采了全球大约60%的稀土矿产,同时加工了超过90%的稀土材料。根据美国官方数据,从2020年到2023年,美国大约56%的稀土材料都是从中国进口的。

(稀土开采)
据介绍,按照10月9日商务部公布的新规,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假如想出口稀土磁体或半导体材料,只要原材料含0.1%及以上原产于中国的受控稀土金属,都必须向中方申请许可证。
可以说,中方这次精准出手,直接对西方高科技产业形成了“卡脖子”的效果,最终美方同意坐回谈判桌前并做出重大让步,可以说和中方打出的“稀土牌”密不可分。
而在釜山会谈中,中方表现出了实实在在的诚意,同意将10月9日公布的稀土出口管制措施暂停一年实施。然而,面对中方的善意,美方似乎却将其视为“时间差”,认为这给了美国等国打破中国稀土垄断的宝贵机遇期,而美国财长贝森特尤为“自信”,扬言最快一年就不用再依赖中国稀土了。

(贝森特和特朗普)
外界普遍认为,贝森特的这番表态,可以说是相当狂妄。按照美国专家的估计,美国等西方国家如果想建立一条完整的稀土开采、精炼生产链,至少需要5到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如今贝森特一张嘴,就要在最快一年之内打破中国对稀土供应的垄断地位,即便是美国媒体都认为此举“过于雄心勃勃”。
那么,美国能否在1到2年内实现对中国稀土供应链的“脱钩”呢?贝森特这番豪言听上去气势汹汹,但稍加分析就会发现,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稀土产业链不是“挖矿”那么简单,而是一整套复杂的开采、分离、冶炼、磁材加工与下游制造体系,美国想要凭空建成一条完整产业链,有多个重大障碍需要克服。

(稀土矿产)
美国缺乏完整的稀土产业体系美国虽然能在本土或其他国家找到稀土矿,但缺乏的是提炼能力。加州的芒廷帕斯矿曾是全球最大的稀土矿山,但如今开采出的矿石依旧要送往中国分离精炼,然后再进口成品。美国早年因环保成本高、产业利润低而放弃了这条产业链,现在想要在短时间内重建,不仅要重启工厂,还要建立上百种分离工艺体系,招募大量专业人才,这不是用资金就能堆出来的。

环保与成本约束难以突破稀土冶炼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放射性废渣和酸性废液,美国环保法规极为严格,任何厂区建设都要经过长达数年的审批流程。即使政府放宽标准,也难以在两年内完成投产。更现实的是,中国稀土价格低、产能稳定,美国若自行生产成本至少高出三到五倍,市场根本无法承受。所谓“去中国化”,很可能还没起步,就会被本国企业骂停。

(稀土开采和提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全球替代供应链根本不成熟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加拿大的确有丰富的稀土储量,但都面临相同问题——储量分散、品位低、精炼环节仍依赖中国技术。例如澳大利亚的莱纳斯公司,表面上是美国的“稀土希望”,但其氧化物依然送到中国加工。西方国家在技术、成本、环保、物流四个环节中,处处受制于中国,要在两年内形成完整替代体系,纯属痴人说梦。

(出席釜山会谈的特朗普及其内阁官员)
因此,贝森特高调宣称“最快一年稀土脱钩”,不过是自吹自擂罢了。美国连电池和光伏产业都还没摆脱对中国的依赖,更遑论稀土这种高度集中、极度依赖技术与经验的领域。在稀土领域,真正的主动权,始终掌握在中国手中。如果美方不珍惜中方的善意,再次变卦翻脸,中方完全可以继续卡脖子,到那时美方再想求饶,就要看我们的脸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