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源:actualites24.fr
由法国生态党议员玛丽-夏洛特·加兰和复兴党议员韦罗妮克·里奥通联手推动的刑法修正案,此前刚在国民议会以碾压式票数过关,如今就差总统签字,就能正式写入《刑法典》。
“任何未经同意的性行为都构成性侵犯”——这句话从此不再是口号,而是法国白纸黑字的法律准则!支持派直呼“历史性胜利”,反对者吵翻议会,这场从“强奸文化”到“同意文化”的大转弯,背后藏着一位72岁奶奶的十年血泪,还有全法国的集体觉醒。
震惊全法的“十年轮奸案”:
沉默不是默许,是绝望
说起这次立法改革,就绕不开2020年曝出的“马赞强奸案”——这起案子让法国人彻底看清了旧法律的漏洞有多可怕。

图源:TF1
在法国南部小镇马赞,72岁的吉赛尔(本名吉赛尔·佩利科特),从2011年到2020年,整整十年活在地狱里。她的丈夫多米尼克不仅长期给她下药,让她失去意识后实施性侵,还丧心病狂地在网上招募了50个陌生男人,一起对她进行轮奸。
更离谱的是,案发后警方找到了大量视频证据,可51名被告居然异口同声地喊冤:“这是她默认的游戏!”而在当时的法国法律里,这种荒谬的辩解居然能站得住脚——因为旧《刑法》定义强奸,必须满足“暴力、胁迫、意外”这些硬条件,受害者得自己证明“我是被强迫的”,否则就可能不算强奸。
吉赛尔当时处于昏迷状态,没法反抗,也没法留下“被强迫”的证据,这就让施暴者有了可乘之机。但这位72岁的奶奶没有选择沉默,她顶着“受害者”的标签,拒绝匿名,当着全法国的面控诉:“我不是自愿的,我是被下药的!他们毁了我的人生!”

图源:Franceinfo
她的勇气点燃了全法的怒火:20多万人联名请愿,要求修改法律;总统马克龙在2024年国际妇女节公开力挺,说“性同意必须写入法律”;2025年7月,吉赛尔还被授予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马克龙说她“用尊严唤醒了整个国家”。
正是这场跨越十年的悲剧,让法国社会终于达成共识:沉默从来不是同意,默许可能是绝望,法律必须为受害者撑腰!
划重点!“性同意”的5个硬核标准
历经近一年的争论、修改,法国新法律终于把“性同意”的定义讲得明明白白,总结下来就是5个关键词,记好这几点,再也不怕“说不清”:
1. 自由的:被下药、被威胁、被PUA后说的“同意”不算数!比如吉赛尔被下药昏迷,哪怕没反抗,也等于没同意;
2. 知情的:不能靠欺骗获取同意。比如谎称“会负责”“是安全期”骗来的同意,法律不认;
3. 具体的:模糊的“随便”“都行”不算数!必须是针对某件事的明确表态,暧昧、默许都没用;
4. 事先的:事后补一句“我同意了”没用。同意得在性行为发生前说,事后反悔也不能改变“事前没同意”的事实;
5. 可撤销的:哪怕一开始同意了,中途说“停”就得停。只要一方反悔,另一方必须立刻住手,不然就是违法。
法律还特意强调了两点:
第一,沉默≠同意!对方不说话、不反抗,不能当成“默认同意”;
第二,只要用了暴力、胁迫、威胁,哪怕对方表面说“同意”,也不算数。

图源:Pixabay
简单说,以前是“受害者要证明自己被强迫”,现在是“施暴者要证明自己获得了有效同意”——这波反转,才是真正把性权利还给每个人。
议会吵翻!
有人欢呼有人愁,争议点在哪?
虽然参议院全票通过,但这场立法改革从头到尾都没少过争论,甚至有人直接撂狠话反对。

图源:actualites24.fr
一开始,不少女权组织也担心:把“同意”当核心,会不会让受害者反而更难维权?比如受害者得自证“我没同意”,这不就是变相为难人吗?还有人觉得,太强调“明确同意”,会不会让情侣、夫妻之间的亲密关系变得像签合同,少了点温情?
不过这些顾虑后来都被一一回应了:法国国务委员会明确说,举证责任还是在控方,要证明“施暴者没拿到有效同意”,不是让受害者自证“我不同意”;法律还加了一条“同意要结合具体情况判断”,法官会看双方关系、当时的场景,不会机械抠字眼。

图源:actualites24.fr
反对声主要来自极右翼。国民联盟(RN)议员苏菲·布朗直接怒怼:“以后律师不用查施暴者有没有暴力,反而要盯着受害者的手势、说话、沉默,这不是审查受害者吗?”
还有些议员弃权,比如社会党参议员洛朗丝·罗西尼奥尔,她在X平台吐槽:“‘同意’这词太老套了,好像女性只有‘同意’和‘拒绝’两种选择,可有时候‘同意’也不是真心‘想要’啊!”
这话也引发了不少讨论:比如上司对下属、老师对学生,这种权力不对等的关系里,弱势一方可能因为害怕、依赖而被迫说“同意”,这种“虚假同意”该怎么算?看来法律落地后,还有不少细节要慢慢完善。
法律改了就完了?
不!“同意文化”才是关键
虽然法案通过被吹成“历史性胜利”,但法国人心里门儿清:法律条文改了,不代表社会观念会立刻跟上。

图源:Pixabay
全国妇女和家庭权利信息中心联合会(FNCIDFF)就直接喊话:“别光高兴,法律要管用,得先做两件事——一是给孩子教‘性同意’,二是给法官、警察培训!”毕竟再好的法律,没人会用、没人懂,也是白搭。
法国教育部门已经计划把“性同意”纳入中小学课程,比如教孩子“别人说‘不’就必须停”“自己的身体自己说了算”。
就像生态党参议员梅兰妮·沃格尔说的:“以前我们活在‘强奸文化’里,受害者要自证清白;现在要建‘同意文化’——没说‘是’就是‘不’,害怕说的‘是’也是‘不’,只有心甘情愿说的‘是’,才是真的‘是’!”

图源:Pixabay
人权组织“大赦国际”也泼了盆冷水:“这法律不是魔法棒,改了条文不代表就能终结性暴力。”数据显示,法国每四分钟就有一起强奸案,全球范围内只有10%的受害者会报案,很多人还是因为“羞耻”“怕没人信”而选择沉默。
所以说,法律是底线,真正的改变还得靠每个人:一方要懂“尊重边界”,另一方要敢“大胆说不”。社会要少点“受害者有罪论”,多点“相信受害者”——这才是“同意文化”的核心。
这场等了十年的胜利,不仅是法国的进步,更是给全世界的提醒:性别平等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落实在每一部法律、每一次选择、每一个日常瞬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