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釜山会晤结束不到24小时,普京政府很快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反应。普京的“第一大秘”、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在回答记者问时表示,目前普京的日程中暂无与中方元首通电话的计划,但如果有必要的话,“可以迅速安排”。结合中俄高层的互动惯例,这里的潜台词其实很明显——俄方已经准备好了,就等着和中方互通电话了。

【俄方已经准备好了,就等着中方的电话了】
出于战略互信的考虑,中美大事前后,中俄高层保持沟通,这几年来正逐渐成为一种常态。尤其是特朗普上台以来,这一点越来越明显:
今年1月17日,中方领导人与当选总统特朗普通电话——4天后,中俄元首举行视频会晤。
2月18日,美俄代表团在沙特举行了自俄乌冲突以来最高级别的一次会谈,双方同意尽快推动美俄关系重启——6天后,中俄元首举行通话,当时普京在电话中表示:
“发展对华关系是俄罗斯着眼长远作出的战略选择,不受外部因素干扰。”
紧接着,普京又派出自己的亲信、俄联邦安全会议秘书绍伊古于2月底访华,后者在中国强调自己是“受普京总统的委托”而来。
8月6日,“特普会”举行的消息首次传出,而仅仅两天后,中俄元首便举行了通话。在通话中,普京向中方介绍了“俄美最近接触沟通的情况”,并向中方做出保证:
“中俄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在任何形势下都不会改变。”

【普京:“中俄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在任何形势下都不会改变。”】
视角回到现在。普京现在等着与中方通话,不仅是基于“战略互信”这么简单。特朗普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美双方同意,将在乌克兰问题上展开合作,推动局势实质性发展。
中方的通报中虽然没点名乌克兰问题,但也提到“当今世界还有很多难题,中美可以共同展现大国担当,携手多办一些有利于两国和世界的大事、实事、好事”。
所以在普京的视角里,他自然很想知道,中美到底就乌克兰问题谈了什么。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当下的中美俄三边关系。
与过去半年不同,如今美俄关系不再向上走,而是向下滑,正处于复杂的僵局之中,大有回到拜登时期,甚至更糟糕的趋势。
与此同时,中美元首在釜山会晤,双方之间围绕大豆、稀土、关税的博弈暂时“休兵”,尽管矛盾仍然存在,但对抗程度有所缓和。
因此在俄方看来,在短时间内俄乌冲突不能结束、恢复美俄关系无望的情况下,中俄关系就是自己必须稳住的一边。

【短时间内俄乌冲突不能结束,恢复美俄关系也无望】
局面发展到这个地步,还要从半个月前特朗普与普京的通话说起。
10月16日的通话中,普京提出“乌克兰割让顿巴斯换停火”的提议,并提议两人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行第二次会面。
次日,特朗普与泽连斯基在白宫会面。据知情人士透露,特朗普在会晤中施压泽连斯基接受“顿巴斯换停火”的提议,但由于泽连斯基态度坚决,这桩“领土换停火”的交易最终没成。
当然,泽连斯基也没能实现从特朗普拿到“战斧”导弹的目标。
10月20日,美国国务卿鲁比奥与俄外长拉夫罗夫通话。虽然不清楚特朗普政府内部的决策过程,但至少在这通电话里,美方的态度彻底变成了“俄方必须立即停火,冻结现有战线”,不再提及“顿巴斯换领土”的方案。
双方因此谈崩。这通电话结束后,特朗普公开表示“美俄总统峰会已经取消”,强调自己“不想再跟普京浪费时间”。

【特朗普表示“美俄峰会已经取消”,强调自己“不想再跟普京浪费时间”】
两天后,特朗普宣布制裁俄罗斯两家最大的石油公司——这是他自今年1月重返白宫以来,首次决定对俄施加新的制裁。
从4月首次暗示“对俄失去耐心”,再到7月的对俄100%关税威胁,特朗普之前对俄罗斯的种种威胁其实最终都没有落地。而如今,他终于决定捅破这层窗户纸。
在宣布制裁的当天,特朗普在白宫对一旁的北约秘书长吕特坦言道:“我觉得是时候了,我们等这一刻等了太久。”
“这一刻”不仅是指特朗普决定对俄制裁,更意味着他不再寻求短时间内恢复美俄关系。
眼见特朗普按下制裁按钮,普京也毫不示弱。10月26日,普京宣布俄军成功试射“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
29日,普京宣布俄罗斯成功进行了“波塞冬”核动力无人潜航器试验,并强调这种武器“威力巨大且无法被拦截”。
似乎是被普京刺激到了,30日,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表示,由于“其他国家的核试验计划”,他已经指示美国军方以“对等的方式”启动核武器试验——而美国上一次的核试验,还是在1992年9月。
虽然特朗普这个人反复无常,但事情既然已经发展到这个地步,普京就必须做好美俄关系进一步走向对抗,甚至是失控的打算——在这种背景下,就算中方不打来电话,克里姆林宫或许自己都会主动拨通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