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美国走向对华战争败局,拼刺刀赢不了工业强国(图)



美国知名媒体《大西洋月刊》近期刊登了圣安德鲁斯大学战略研究教授菲利普斯·奥布莱恩的专栏文章,直言"美国正在走向对华战争的败局",对潜在的中美之战表达了悲观的看法。这位专门研究二战和现代战争的学者毫不客气地指出:如果美国继续陶醉于"单兵勇猛"的幻想,忽视工业生产能力的巨大差距,那么即便赢得开局几场战役,最终也会输掉整场战争。更扎心的是,他认为现在的美国反而更像二战时的德国,而不是当年那个"民主国家兵工厂"的自己。

这篇文章的导火索,是美国新任国防部长皮特·赫格塞斯上个月在五角大楼的一番演讲。当时他一纸命令召回了超过800名准将以上官员,就为了训话。这里还得多提一嘴,之前赫格塞斯在手机聊天群里指挥空袭行动的事件,就是《大西洋月刊》的主编曝光的,因为他也在那个群里。



▲八百多个将军听一位前少校训话


赫格塞斯部长对着将军和海军上将们大谈特谈士兵如何"在深夜出发,前往危险地带寻找敌人,以近距离残酷战斗为美国人民伸张正义",强调"致命性是我们的名片,胜利是我们唯一可接受的结果"。听起来热血沸腾,仿佛斯巴达勇士附体。但奥布莱恩教授看完后直呼震惊:美国的下一个对手是中国,不是古希腊人,靠士兵拼刺刀是赢不了现代战争的。



▲赫格塞斯幻想中的战争


奥布莱恩用俄乌冲突举例说得很明白:这场打了三年多的战争,胜负不是由哪方士兵更勇敢决定的,而是看谁能造出更多无人机、炮弹和导弹。乌克兰的无人机2024年产量比2023年翻了10倍,从月产2万架涨到20万架,2025年计划年产450万架(原文这么写的,我是不太相信这个数据)。双方现在几乎每晚都在用无人机互相轰炸对方的炼油厂、发电站,攻击目标在几百甚至上千公里外。这哪还是什么士兵面对面拼刺刀的战争?分明就是工厂对工厂、产能对产能的较量。

历史其实早就给出了答案。二战时德国在1943年库尔斯克坦克大战中,最激烈的10天只损失了300辆坦克,大部分还是老旧型号,而当时德国一年能造1.1万辆坦克。德国真正输在哪儿?输在盟国的生产能力。美国一个国家就造了27万架飞机,1943年一年就能生产够装备200万陆军的武器。德国再怎么英勇善战,也扛不住这种工业碾压。

现在把这套逻辑套在中美身上,结果就很有意思了。美国目前确实拥有更先进的军队(很快也不先进了),技术领先,实战经验丰富(打的都是菜鸡),开战初期可能会打得中国损失更大。但问题是,一旦战争拖入持久战,美国的生产能力根本跟不上。



最典型的例子是造船。跟中国打仗,首要任务肯定是控制太平洋海运,但美国的造船业基本上已经死透了。2024年美国建造的船舶吨位只占全球0.1%,中国呢?超过50%。中国的造船能力是美国的232倍,2022年制造的船舶吨位是美国的356倍。

这可不是说说而已。美国大部分船厂都关了,造船工程师没了好几代,现在除了几个给海军干活的船厂,基本找不到有经验的造船工人。想要重建这些?得花好几年时间,而且重建后的产能也只是中国的一小部分。



▲二战时期的费城造船厂,现在已经卖给韩国了

奥布莱恩教授在文章里说了一句特别扎心的话:现在的美国更像二战时的德国,而不是当年的自己。德国在战争初期靠闪电战和精锐部队打得挺漂亮,但一旦战争变成消耗战,面对苏联和美国庞大的工业产能,再精锐的军队也顶不住。现在的中国恰恰就像当年的美国和苏联——拥有世界第一的制造业规模,战时能迅速把民用产能转化为军工生产。

更糟糕的是,美国的盟友准备得更不充分,而华盛顿现在还在不遗余力地疏远盟友。二战时美国能赢,很大程度上靠的是盟友体系拖住德日意大部分兵力。现在如果跟中国打,盟友不给力,美国就得独自面对这个世界工厂,胜算能有多大?



奥布莱恩教授的结论很直接:美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真实处境,别整天幻想靠士兵的勇猛就能克服工业基础薄弱和盟友关系破裂的劣势。未来跟中国的战争如果真的爆发,那将是一场无人机蜂群的较量,是一场可能持续数年的消耗战。美国需要为此做好准备——不是准备怎么打赢几场漂亮的战役,而是准备如何在长期消耗战中保持生产能力和补给线。

从一个美国学者嘴里说出"美国正在走向败局"这种话,本身就很说明问题。他们看得很清楚:21世纪的战争胜负不是由前线士兵的勇猛程度(更何况他们的士气真的就靠谱吗)决定的,而是由后方工厂的产能、技术迭代的速度和资源动员的深度决定的。在这些关键指标上,美国已经不再是二战时那个不可战胜的"民主国家兵工厂"了。这个认识来得有点晚,但总比一直装睡要好。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