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地时间10月30日,以色列首都耶路撒冷爆发了近年来规模最大的一场社会动荡。据称有多达20万的极端正统派犹太人(几乎都是男性)走上街头,抗议以色列政府推进的“全民征兵法案”。
抗议迅速演变为暴力冲突,警方出动骑警与高压水炮驱散人群。据以色列媒体报道称,在混乱中一名15岁少年不幸坠亡,还有一名女记者被一群愤怒的示威者投掷玻璃瓶。

以色列的极端正统派(Haredim)长期以来一直被豁免服兵役,这一特权源自建国初期的宗教妥协。1948年,以色列首任总理本-古里安同意让部分宗教学员免于征兵,以便他们专心研读《塔木德》。但随着人口增长,如今正统派已占全国人口约13%,并且多数男性终身不参加劳动或服役,这被世俗社会视为“不公平的负担”。
以色列国防军实行义务兵制,男性需服役32个月,女性服役24个月。长期以来,是否让正统派青年也承担国防义务,一直是社会最敏感的议题。随着国家安全压力上升、财政负担加重,政府决定推动全民征兵,引发正统派群体强烈反弹。他们认为,服兵役意味着与宗教戒律冲突,甚至“危及灵魂的纯洁”。

耶路撒冷的抗议最初在城市北部的梅阿谢阿林区集结,这是极端正统派社区的核心。成千上万身着黑衣的男子呼喊“宁可坐牢,也不参军”的口号,高举《托拉》经卷与反征兵条幅。随后人群越聚越多,蔓延至市中心主要道路,阻塞交通数小时。
警方部署数千名防暴部队,使用高压水炮与震爆弹驱散示威者,但局势一度失控。社交媒体视频显示,一名女性电视记者在现场报道时,被愤怒的抗议者用玻璃瓶和石块袭击,被迫中断直播。与此同时,一名15岁少年在混乱中坠下建筑物,当场身亡,成为这场抗议的悲剧象征。

这场风暴令以色列政府陷入两难。总理内塔尼亚胡领导的联合政府中,正统派政党是关键盟友。若强行推行征兵法,势必导致联盟破裂;但若继续豁免,又将引发世俗民众的激烈不满与财政压力。
以色列前国防部长约亚夫·加兰特曾表示,“军队需要每个年轻人的肩膀”,暗示不再容忍特权。但正统派拉比们则发表联合声明称,“学习经文是我们的国防,我们用祈祷保卫国家。” 这种深层次的信仰冲突,使得问题几乎无解。

这场抗议不仅是宗教群体的政治声明,也反映了以色列社会长期存在的撕裂:一边是奉行现代化与军事实力的世俗国家,一边是坚持古老律法与神权秩序的传统社会。两者的价值观在耶路撒冷这座神圣又分裂的城市中激烈碰撞。
有分析认为,这场冲突不只是征兵问题,而是“国家认同危机”的爆发。一个国家能否既是民主世俗的,又是深信经书的?以色列正试图在这条细线上艰难平衡。

15岁少年的丧生引发了全国哀悼,也让许多人重新思考抗争的代价。以色列总统艾萨克·赫尔佐格呼吁冷静,称“任何信仰都不应以生命为代价”。与此同时,媒体界对袭击女记者的事件表示强烈谴责,认为这是对新闻工作者的侮辱。
耶路撒冷的街道如今仍布满冲突的痕迹。被水炮冲洗过的路面上,散落着祷告书页与破碎的瓶片。那些曾经在圣殿山祈祷的人,如今在同一座城市里怒喊、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