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计划于周四举行的中美峰会后,特朗普总统可能会吹嘘自己的谈判技巧,其助手可能暗示他理应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我建议你对此翻个白眼。
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是美中关系,而特朗普把它搞得一团糟。他发起了一场美国一直在输的贸易战,即便本周双方正式达成休战协议,也很可能是以中国掌握主动权、削弱美国影响力的形式收场。
今年4月,特朗普贸然宣布“解放日”关税政策时严重误判了形势。他似乎认为中国很脆弱,因为中国对美出口远大于进口。但他显然没意识到,中国采购的大豆等商品完全可以从其他地方获得;而中国如今已是稀土领域的欧佩克,美国根本没有替代来源。中国控制着全球约90%的稀土产量,还是六种重稀土的唯一供应国,同时在稀土磁铁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稀土和稀土磁铁是现代工业的关键要素。无人机、汽车、飞机、风力涡轮机、众多电子产品以及大量军事装备的制造都离不开它们;没有这些资源,美国部分工厂将被迫关闭,军事供应商也会受到严重影响。仅一艘潜艇就可能需要四吨稀土。
中国在国际争端中把稀土控制权变成武器是完全可预见的,2010年中国就曾对日本采取过同样的手段。果然,特朗普宣布“解放日”关税两天后,中国就宣布对部分稀土实施出口管制,并在本月大幅扩大了管制范围。
很快,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让美国陷入被动的局面就显而易见了,美国经济对中国稀土的依赖远大于中国对美国大豆的依赖。
财政部长贝森特表示,谈判代表已就中美贸易协议达成“实质性框架”。若该框架落地,美国似乎将削减并取消关税,中国则会暂停最新的稀土出口限制,并恢复大豆采购。表面上看,这像是回到了贸易战前的状态,但实际上更像是我们主动发起冲突后投降,最终陷入更弱势的境地。
这是因为,这场争端促使中国将稀土控制权用作武器,并将其作为长期施压美国的大棒。事实上,习近平主席若同意暂停稀土出口管制一年,将是一步高招——既能让中国保留对美的杠杆,又不会造成太大混乱,导致美国及其他国家全力打破中国在稀土领域的近乎垄断地位。
在上周末的一场会议上,我向满屋子的国际关系专家提问,请他们举手表态:谁认为美国将在贸易战中获胜,谁认为中国将获胜,谁认为尚难判断。结果绝大多数人认为中国将获胜,且目前占据上风。
如今特朗普已经迫使中国将稀土用作武器,但美国根本无法快速找到替代来源(多年来,无论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总统,都本应更努力地发展稀土矿山和精炼厂)。加拿大大型矿业公司力量金属矿产首席执行官特里·林奇告诉我,西方需要开展曼哈顿计划级别的行动来发展稀土产能,但即便如此全力以赴,也可能需要五到七年才能见效。
“在这期间,我们将不得不与中国达成协议,”他说。
实际上,特朗普发起贸易战后很快发现,自己的关税武器陷入了短兵相接的战场。这个贸易霸凌者意外陷入被霸凌的境地,于是开始讨好中国并做出让步。
特朗普先是降低关税(之后又威胁加征新关税),放宽对中国的芯片出口限制;在存在严重国家安全隐患的情况下,仍允许TikTok继续在美国运营;他阻止台湾领导人访美,有报道称他推迟了对台军售。正如美国进步中心所言:“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政策正处于战略性失控状态。”
这正是我对未来几年的担忧。习近平看清了我们的弱点,明确了自己在双边关系中的优势,也明确了特朗普是那种在压力下会妥协的弱者——即便在安全问题上也是如此。而且,由于特朗普背叛并得罪了盟友,这些国家不太可能再与美国合作对抗中国。
习近平或许会暂停稀土限制一年,但我认为他不会让美国建立稀土储备。美国企业获取稀土用于制造战斗机和潜艇的难度很可能会加大——公平地说,在某些方面,习近平只是在对美国采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做法。
无论如何,暂停稀土出口许可一年或许只是为了提醒美国领导人——以及全球其他国家(因为这些限制是全球性的)——他们是多么脆弱。其目的很可能是促使各方在台湾,以及新疆和西藏人权指控等中国关心的问题上,采取更顺从的态度。
2500年前,伟大的军事家孙武在《孙子兵法》中写道:“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或许正是习近平的考量——借助中国新获得的贸易杠杆,在不发射一枚导弹的情况下,增强中国在西太平洋的军事影响力。
习近平主席可能会明确或隐晦地以限制稀土出口为威胁,促使特朗普减少对台湾的支持,或缩减在南海的巡逻力度。若特朗普妥协,将是美国在亚洲的重大挫折,也是中国影响力的巨大提升。美国盟友会因太平洋地区美国实力的削弱而心惊胆战,中国在台湾海峡发动侵略的风险也将日益加剧。
因此,当你听到特朗普及其助手吹嘘与中国达成里程碑式协议时,别忙着喝彩。我们美国人可能不仅输掉了一场贸易战,更将在未来数年丧失大量全球信誉与影响力,这将被全世界视为美国衰退的先兆。
“世界变了,中国不惧美国的底气是硬实力”
【文/观察者网 熊超然】当美国的关税大棒再次挥起,中国已无需止于言辞警告。从稀土管制到对等关税,一系列精准反击效果显著。此番中美会晤前,中方正以不容置疑的硬实力为底气,向华盛顿宣告: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
从今年4月初算起,中美之间的贸易拉锯已超半年,这一路上,美方“进退失据”,中方“步步为营”。当两国经贸团队本月底再度在吉隆坡举行经贸磋商时,美方代表应该意识到,自己在谈判桌前面对的另一方,实力不容小觑。
特别是自今年以来,所有人都明显感觉到,中方反制策略出现变化,如果说过去还是被动的“见招拆招”,那么如今已是主动的“精准出击”。从“跟随式对等反制”升级为“关键供应链反制”,中国凭借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关键地位和影响力,不再惧怕美国挑起的贸易争端,反而获得了战略主动权。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告诉观察者网,这种反制手段的变化反映的是中国的实力,从原先体现在购买力、市场力,到如今的科技力、全产业链以及在全球产业链分工的地位上。对于中国的“华丽转身”,特朗普并未意识到,而这场中美博弈测试了中国到底有怎样的实力,也能让美国重新认识中国的实力。
他形容,中国这台“机器”已经彻底运转起来,不再靠单一的挥拳,而是一系列的组合拳,这就是为何中方反制越发稳、准、狠的原因。
打造独立于美国的全产业链、构建去美国化的多元贸易体系,大幅提高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中国已经设立并朝着这些目标迈进。王义桅强调,中国也应该重新认识自己,特别是在一个“后美国时代”,全世界对中国有着更高的期待。

当地时间10月30日,韩国釜山,美国总统特朗普在中美元首会晤开始前等待。 视觉中国
七年时间,中方“内力大增”
自2018年特朗普政府单方面挑起贸易争端以来,这场中美贸易博弈已经持续了七年,而中美经贸关系也经历了数度变化。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首先强调,所谓“中美贸易战”的说法并不准确,而是美国对中国乃至全球的“贸易打压”,导致了当前自由贸易的规则和全球化进程遭到破坏。
因此,美国的一系列做法“名不正言不顺”,而中方的反制是“被迫发动的”,目的就是为了支持自由市场经济与贸易全球化,支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主义。
纵观这七年来中方的反制手段,变化显而易见。从初期只是在关税层面发起反制,到后来逐步发展出实体清单管制、反垄断调查等多元化反制政策工具,如今的稀土出口管制更是直接击中对手“命门”,令对方徒呼奈何。
王义桅指出,在特朗普首个执政任期内,中方反制主要针对与他竞选有关的农业州、利益集团等,包括停止进口大豆等方法,而在特朗普第二个执政任期,中方反制则“点穴式地”转移到包括稀土在内的高科技层面。
“中国的实力从原先体现在那种购买力、市场力,到如今的科技力、全产业链以及在全球产业链分工的地位上。”他认为,中国在七年后“华丽转身”,特别是在数字化和智能化上的转型,这是特朗普所没有意识到的。
稀土成王牌,中国“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此轮中美贸易僵局的出现由谁引起,明眼人一看便知。事实上,正是因为美方从今年9月起不断加码针对中国的出口管制和限制打压,才导致了目前的紧张局势升级,而中方各项反制措施,则是为了坚定捍卫国家利益。
在中方各项反制措施中,10月9日发布的一系列稀土新规最为引人关注。《纽约时报》认为,这些政策表明,出口管制手段并非美国一方所独有,而中方管控关键矿产流通的新规彰显了其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影响力,这些矿产广泛应用于计算机芯片、汽车、导弹等各类产品。
上海有色网稀土分析师杨佳文对观察者网指出,在稀土领域,目前中国在国际上最具优势的肯定是稀土矿采选和冶炼分离环节。中国占有全球90%以上的冶炼分离产能,稀土储量占全球将近50%,也是稳居第一的,在全球供应链是占有绝对主导地位的。
她还特别强调一点,目前中国拥有和掌握从原矿到稀土永磁的全产业链加工环节,在任何环节都不依赖其他国家。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2023年的报告数据,中国的稀土氧化物年产量约21万吨,约占全球矿山产量的70%,是全球最大的稀土生产国。而美国的稀土氧化物年产量约4.3万吨,约占全球矿山产量的14%,且产量几乎全部来自加利福尼亚州的芒廷帕斯矿。中国不仅产量最大,更重要的是,还拥有全球约90%的稀土冶炼、分离和加工能力。这意味着,即使是美国或其他国家开采的稀土矿,也大多需要运到中国进行精炼,才能转化为制造高科技产品所需的高纯度稀土材料。
《纽约时报》称,中方此次采取的供应链限制模式,最早是在2020年由美国率先针对中国企业时使用。报道援引分析人士指出,凭借在稀土矿产生产领域的主导地位以及对其他战略产业的掌控,中国将供应链作为筹码的能力可能比美国更强。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学院政治学家亨利·法雷尔表示:“中国确实已经开始学会借鉴美国的策略,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比美国当前的运用更胜一筹。”
重新认识中国,还是“太全面了”
王义桅认为,这场中美博弈,实际上测试了中国到底有什么样的实力,也能让美国重新认识中国的实力。过去,美国人自认为拥有许多所谓“卡脖子”的技术,以为中国靠美国市场,以为中国被美国一打压就会立刻趴下。
而如今,对于美国来说,对中国实力的认识,对中美互动逻辑的认识,对全球的认识,乃至对自身地位和实力的认识,都是一次很好的“再受教”过程,尤其是对特朗普政府。

当地时间2025年10月24日,美国马里兰州安德鲁斯联合基地,美国总统特朗普登上“空军一号”,准备前往亚洲。 视觉中国
他回忆,早在特朗普第一任期挑起贸易争端时,德国领导人来华参加“山村对话”曾感叹说,“中国坚持了一年半,如果是德国,半年都坚持不下来”。由此可见,世界在那个时候就已经重新认识中国了,更不用说特朗普第二次执政,中国已经完全做好准备,所以他发动“贸易战”,不仅踢到了中国这块“钢板”,也在世界层面提升了中国的形象和地位。
他指出,中国所体现的实力,不是简单的GDP问题,而是应当看到中国在全球分工中诸多方面的地位,具有全产业链且真正独立于美国,这是不可替代的。
与此同时,在面对来自美国的贸易冲击时,中国也开始谋篇布局,加速推进同东盟、欧盟、全球南方等其他市场的贸易关系,构建去美国化的多元贸易体系。
就在10月28日,中国—东盟自贸区3.0升级版议定书正式签署,中国商务部国际司负责人解读指出,在当前基于规则的国际经贸体系面临严峻挑战的背景下,双方签署议定书对中国—东盟自贸区进行3.0版升级具有重大意义。
王义桅强调,当前,全球化朝向全球区域化、板块化,甚至是本土化的方向发展,我国的贸易也不能一篮子都放在发达国家,尤其以前将近四分之一的贸易是和美国做的。因此,我国开始减少对美国的贸易依赖,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和大量对外投资,分散贸易结构,以及保障能源通道和安全等做法,实际上对自身也是一个很好的“再受教”过程。
与此同时,供应链多元贸易结构也进一步推动中国自主性开放和单边开放,包括国内的自贸区建设、对接高标准的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等。特别美国因其国内制度的制约,导致不能参与高质量、高水平的贸易规则谈判,客观上也倒逼中国高质量地、高水平地参与到了全球化的分工之中。
“积极主动的单边开放,是对冲美国这种风险的一个重要举措。国内、国际双循环避免了过度依赖美国或西方的那套贸易,让中国更加安全,更加强大,更加贸易独立自主,也挖掘了服务贸易的潜力,包括跨境电商、电子商务和数字化,这也让中国在全球贸易结构中的地位和话语权进一步提升。”王义桅表示。
重新认识对方,也是重新认识自我
在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提出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其中提到——“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
英国《金融时报》认为,就在美国从科技领域持续围堵打压之际,中方表示将继续推行支持国家高科技制造业的产业政策。特别是在中美关系日益紧张的背景下,中方誓言要加快推进国家尖端科技的自主创新。
美国彭博社指出,中方这种对科技领域的强化聚焦,源自上一个五年所制定的战略——“十四五规划”,当时也正值美国总统特朗普首个执政任期即将结束。随着美方不断鼓噪所谓“对华战略脱钩”,将“制裁黑手”从半导体延伸至生物医药等更多领域,并持续将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列入制裁清单,这种科技发展战略显得愈发紧迫。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25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中央政治局主持会议。 新华社记者 李响 摄
王义桅认为,中国科技自立自强,很大程度上要“感谢”美国。如果没有特朗普,包括之后拜登对中国科技打压,中国不会花那么多资金去投资芯片半导体等产业。
“(中国)这台机器已经发动起来,所以中国为什么(反制)越来越狠,越来越强势,不是单个的反击,而是一系列的组合拳反制,这就是中国的实力和国内经济转型所倒逼出的结果。”他说道。
从以前的“跟随式对等反制”,到如今的“关键供应链反制”,这标志着中国经济战略的成熟和国际地位的转变。当前,全球经贸规则正在重构,中国正从“规则接受者”转变为“规则共同制定者”。
王义桅表示,不仅美国应该重新认识中国,中国也应该重新认识美国,而这也是一个重新认识自己、重新认识世界的过程。“我们在准备一个‘后美国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全世界对中国有着更高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