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总统特朗普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韩国釜山金海国际机场举行双边会晤
周四当地时间10点,中国领导人习近平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韩国釜山会面。
这是特朗普第二任期以来与习近平首次面对面会晤,上次两人会面是在2019年6月二十国集团峰会期间,彼时双方大幅提高关税,寻求达成贸易协定。
这次会面的地点设在金海国际机场,习近平抵达韩国进行国事访问,特朗普则结束访问准备离开,两人是在亚太经合组织峰会(APEC)期间举行场边会面。
预计双方会晤将围绕关税、稀土、农产品采购、TikTok等关键分歧领域进行,或将发布一些会谈成果。也有专家指出,鉴于两国长期竞争的结构性关系,此次会晤不太可能取得“突破性进展”,比如在臺湾问题上。
现场情况
习近平和特朗普在机场见面时简单打了招呼。
根据现场视频,习近平说:“很高兴再次见到您。”特朗普也表示:“很高兴再次见到您。”
特朗普对媒体表示:“我们将有一场非常成功的会晤,毫无疑问。不过他(习近平)是个非常强硬的谈判者,这可不太妙。我们彼此非常了解。”
在回答是否打算签订贸易协议时,特朗普回答:“有可能。我们会达成很好的共识。”
他还説:“我们的关系非常好,一直以来都很好。”
特朗普:“我们将达成协议”
美中双方在领导人见面前都在铺垫良好的政治氛围。
特朗普已经于前一天抵达韩国东南部城市庆州,他对媒体表示,“我认为我们将达成协议”,这将是一个“对双方都有利的好协议”。
特朗普说,“全世界都在关注,我认为我们将达成令所有人都感到振奋的成果。”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周三在答记者问时表示,此次会晤两国元首将就“事关中美关系的战略性、长远性问题,以及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深入沟通。”
“我们愿同美方共同努力,推动此次会晤取得积极成果,为中美关系稳定发展作出新指引,注入新动力。”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上周末吉隆坡贸易谈判后表示,双方已达成“框架性协议”。
这些表态为元首会晤奠定积极因素。
自今年4月特朗普在“解放日”公布关税政策以来,两国已经经历五轮谈判,目前处于贸易战僵持阶段,贸易休战协议原定11月10日到期。最近几周摩擦再起,华盛顿扩大了针对中国科技公司的出口管制清单,北京则加强了对稀土的出口管制。
关税共识或将出炉

习近平乘坐的专机降落在釜山金海国际机场
特朗普周三在“空军一号”上表示,将下调对中国征收的20%关税。这部分关税在特朗普任内初期实施,旨在要求北京限制芬太尼前体化学品的出口。
“我预计会下调这项关税,因为我相信他们可以在芬太尼问题上帮助我们,”特朗普说。
如果华盛顿将对中国商品征收的芬太尼相关关税降低至10%,那么对大多数中国进口商品的平均关税将降至约45%。
美国克里斯多福纽波特大学(Christopher Newport University)政治学副教授孙太一对BBC中文表示,中方可能会进一步协助美国管控芬太尼前体的走私,比如采取具体措施阻止原料流通。
芬太尼近年来已成为美国青少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孙太一预期,特朗普还可能会在另外的“对等关税”方面也减少10%,即总体减少20%,最终达到相当于对东南亚国家关税的水准。
中方或将推迟稀土管控计划
有专家预计,中国此前宣布的稀土管控措施有可能会延迟实施。
中国在10月9日发布最新稀土管控计画,从管控原材料过渡到针对最终用途,被视为打出“升级版稀土牌”。今年早些时候,北京就推出稀土出口管制措施,导致美国汽车制造商等受到严重干扰。
此举激怒了特朗普,他威胁要对中国加征额外100%关税。中国商务部随后表示,“只要是用于民用用途的、合规的出口申请,都可以获得批准。”
根据中国商务部的公告,最新的措施份阶段实施,包括11月8日和12月1日两个时间点,这为后续提供了解释空间。孙太一认爲,如果这次元首会晤进展顺利,这两个时限有可能会推迟。
特朗普此次出访所到之处都在签署有关稀土方面的贸易协议,分别与澳大利亚、日本,以及马来西亚、柬埔寨、泰国和越南等四个东南亚国家签署了合作协定。
但专家表示,由于中国控制着全球几乎所有的的稀土加工,并在成本、技术等方面领先,这些举动短期内很难追上中国。
美国巴克内尔大学(Bucknell University)国际关系教授朱志群形容此举“车水杯薪”。他对BBC中文说,“他(特朗普)想通过跟其他国家加强合作来抵消中方潜在的出口管制,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但那些国家自己也需要进口中国的稀土。”
“大量”采购美国大豆
贝森特在领导人会面前表示,中国将“大量”采购美国大豆。
今年秋季,伊利诺州、爱荷华州、明尼苏达州、印第安那州等中西部农民在没有中国采购订单的情况下进行收割,正面临困难。
中国对美国大豆及其他农产品加征了25%的关税,导致9月份美国对华相关农产品出口量为零。而中国曾是美国大豆的最大买家。
分析:不管成果怎样,领导人见面已经传递出一些信号
世界上两个最大经济体的领导人终于见面了,外界对这一时刻期待许久。几个月前就有智库学者以《元首峰会倒计时》为题刊文,但近期双方频繁角力为见面蒙上阴影。
不管怎样,见面本身就已经传递出一些信号。
最重要的信息是,不管竞争多激烈,角力在多少领域蔓延,双方都希望管控分歧,避免竞争滑向不可控局面,进而冲击全球经济,甚至因误判而发生战争。
经过几个月的博弈表明,双方都意识到,见面对谁都好。

对于民选出来的特朗普来说,支撑他赢得大位的美国农民已经怨气重重,主要原因就是贸易紧张令中国的大豆订单大幅减少。与此同时,中国近期加码稀土管制,直接威胁到美国的国防装备、半导体制造、新能源汽车等多个领域。
而对于北京来说,疫情后中国对美出口大幅下降,许多沿海工厂倒闭,加上国内通缩严重等因素,经济复苏艰难。良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国内发展。另一方面,中国虽然意识到要科技自立自强,但短期内,在高端晶片供应等“卡脖子”处无法突破,企业还是希望美国放松出口限制。
基于此,可以说双方都期望见面,或者都意识到,在某些方面必须依赖对方,因而不得不见面。
领导人见面有利于缓解紧张关系,但长期来看,激烈竞争仍是主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