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新华社又发表“钟台文”(按照命名规律,作者应该是国台办)署名文章《两岸关系发展和统一利好》,详细列举了统一后的制度、经济的安排打算。这说明中国大陆的对台政策正在从过去的维护主权、争取统一,向推动统一转变;“统一”正在从过去的原则、远景,到实质步伐来转变。

受两岸实力对比、美国对台政策及大陆对台政策变化的影响,台湾民众心理正在发生变化,最起码明事理的精英层已经认识到这种可能性越来越大,不乏在做个人应对打算者。这次国民党选举,维持过去两岸关系模糊定论(类似“连战模式”或“马英九,模式”)的郝龙斌大败于深蓝郑丽文,国民党文宣开始从过去政治上打马虎眼的“两岸都属于中华民族”到“两岸都是中国人”转变。台湾岛内很多影响力人物也在开始推演统一方式问题。
这些迹象都表明,目前的台湾有些类似于1984年前的香港,虽然政治前途没有明确的规划、步骤,但是社会已经认识到接受中国大陆管治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各阶层都在做格局演变的心理准备。
(二)
或许有人说你这是在妄言,或者你是激进民族主义者,做一厢情愿的设想,大陆既没有实力去统一台湾,台湾人民更不愿意与你统一,这是自我感觉良好的白日梦。如果十年前、甚至五年前持有这种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如果认真观察这几年来两岸之间以及全世界之间发生的新变化,那么对两岸关系认知的逻辑就应该重塑,就应该认识到两岸统一越来越是一个现实性的话题。
第一,大陆与台湾的经济实力对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台湾的GDP最高峰期约为大陆的52%(1993年,2315亿美元V.S.4447亿美元),而2024年仅为大陆的4.23%,三十年来台湾GDP增长了不到3倍,而大陆增长了40多倍,即使在省级单位中,台湾也只能排第9名,位于河南、湖北、福建之后。从社会发达程度上来讲,东南五省市及北京的发展水平已经基本与台湾持平,甚至很多先进地级市超越了台湾发展水平。
这种情况下,台湾越来越像围绕大陆的小卫星,它无法脱离大陆的轨道而自转,尽管民进党在努力推动两岸之间经济脱钩,回归到美国主导的经济贸易秩序中,但是八年来的实践表明,两岸贸易额依然从1796亿美元增加到3000亿美元以上,只能更加依附于大陆。另外,尽管很多人强调两岸平均发展水平有差距,台湾人民不会愿意“被统一”,但是政治的博弈从来是看实力对比,而非人均对比。
第二,两岸军事力量对比的巨大变化,乃至中国大陆与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军力对比的变化。中国大陆对台威慑力主要体现在海空军在导弹打击力量上。2000年台湾约有350多架第四代战机(幻影2000约60架、F16约150架、自主生产的IDF战机约140架),而大陆第四代战机仅有100来架,况且分布在各个空军基地,能够部署在东南沿海的只有二三十架。2000年台湾海军有260余艘军舰,总吨位约25万吨,其中主力作战舰船有7艘阳字号驱逐舰、7艘成功级护卫舰、6艘康定级护卫舰、8艘诺克斯级护卫舰,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舰艇;而当时大陆海军总吨位约34万吨,但是现代化舰艇只有20余艘,平均装备水平远远落后于台湾,所以台湾具有充分的自我保卫能力。
而2024年,大陆已经拥有第四代、第五代战机1600多架,海军吨位达到230万吨以上,其中有两艘航母,核潜艇12艘,驱逐舰56艘、护卫舰97艘,专门用来登岛作战的两栖或登陆舰艇153艘;而台湾海空军都基本上是原地踏步走,空军还都是二十年前的幻影2000和F16老飞机,海军在2011年后舰艇更新也不多,更不用说大陆拥有的绝对导弹力量优势。

(2020年的两岸军事力量对比,近五年差距进一步扩大,图片来源:美国《新闻周刊》)
即便是考虑到很多人说的,大陆军队没有实战经验、武器缺乏战场检验、指挥系统是否顺畅等因素;即便是考虑到美国第七舰队大约拥有50至60艘军舰、150架战机,兵力约27000人,大陆的优势仍是压倒性的,能够摧毁台湾防御力量是不可置疑的。
第三,也是最关键的,国际政治经济逻辑的变化。两岸统一从来不是两岸力量对比的问题决定,否则早就统一了,两岸统一取决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众所周知,中国的工业化和繁荣建立在全球化基础上的,这是过去十余年中国大陆虽然有能力进行统一战争,而不去作为的原因,因为一旦破坏两岸秩序,会受到全球金融和贸易体系的孤立,经济将限于停摆。
不过美国发起的脱钩,以及特朗普对全球统一贸易体系的撕裂,大大增加了中国技术的独立性,减少了对外部,尤其是美国的依赖;大大削弱了二战后形成的美国主导的贸易和金融体系的全球主导力。因此,对于中国大陆而言,改变两岸状态的代价在降低,越来越有利于中国会利用全球各种势力集团的矛盾,减少战争制裁损失。
并且俄乌战争已经为这种制裁做了某种程度上的预演,它证明制裁固然是可怕的,但又往往是有漏洞的、不持久的。笔者以前经常跟朋友说,是否统一取决于战争损益表的平衡程度,以前则是损失远远大于收益,现在则逐渐在向平衡点靠拢。
第四,通过特朗普上台后的言行,与拜登政府的相比,特朗普貌似已经在准备尽量大面积战略收缩,并且有可能在拿台湾作为交易的筹码,只不过在待价而沽。
我们可以注意到,拜登政府对于保护台湾是异常高调的,2022年2月11日发布的《美国印太战略》,台湾被升级为“在印太地区合作的主要区域伙伴”; 2021 年至2023年的七国集团峰会、美日韩首脑会谈、美欧首脑峰会都相继发表声明宣称要捍卫台海和平,以及台湾的政治制度,反对大陆改变现状。不过特朗普上任之后,没有对台湾问题进行过表态,或许它已经做好了交易的准备,既然乌克兰都可以交易,何况台湾呢?
不过,这也可能是战略诱饵,以及一旦两岸爆发冲突,美国国会仍有很大可能对中国做出实质性的干涉。

(特朗普现在对台湾,远远没有他的第一个任期或拜登那么感兴趣)
最后,两岸乃至全球的对统一的心理接纳态度,以及中国大陆对台湾的实质影响,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台湾社会这种心理性变化,笔者在文初已经有了初步论述,尽管多数人心理上是抗拒的,但是又会意识到这是可能发生的,就像一个女生尽管起初是不喜欢追逐她的男生的,但是一旦男生地位实力发生了根本变化,她本人及亲属都会对两人关系态度发生实质改变;国际社会也在调整对两岸关系的认知,国际智库和媒体也都在做相关推演。
从大陆对台湾影响力上来讲,二十年前是微乎其微的,顶多能够影响一些台商或艺人,二十年来两岸高度纵深的交流,使得现在台湾岛内精英层多数人与大陆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大陆逐渐能够影响约束岛内相当大的一批精英,这为统一后管理台湾提供了可能;大陆的文化、生活消费方式也在反向影响台湾,这或多或少为台湾年轻人接受新的生活模式,打下一定的基础。现在大陆对台湾的影响力,逐渐达到80年代中前期对香港影响力的水平。
对于以上变化,台湾各种政治力量都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尤其是执政当局依旧沉浸在过去的政治叙事中,坚信美日可以保护台湾、愿意保护台湾,至今仍在愚弄2300万人民“仇中”,继续推动“去中国化”,乐此不彼地让台湾问题“乌克兰化”,不是对日趋激烈的西太平洋竞争意识到寒意,而是自甘让台湾沦为廉价的棋子,真实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何其愚蠢也!

(台湾教材继续“去中国化”,加强“台湾主体性”论述)
(三)
两岸统一的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模式,即遵循理想主义还是现实主义。理想主义逻辑是:两岸基于协商,基于改革和发展,逐渐消除经济和制度的差距,最终实现统一,大致如大陆一些知识分子和马英九提出来的“和平民主统一”模式。
但是这种模式前提有两种缺失,一是大陆不可能去采用台湾政治模式,台湾更不会主动采用大陆政治模式,所以经贸关系可以越来越密切,发展水平可以越来越接近,但是制度的差异依然无法缩小;二是,即便是政治模式接近了,台湾对大陆的排斥感,以及美日阻挠统一的意图都不会减缓,所谓的“先民主、后统一”只不过是外国阻挠中国统一的一种说辞。四十年来两岸关系的演变过程,也证明这种设想具有不可实现性。
另一种是现实主义政治的,即基于实力改变两岸关系状态,以及基于实力改变台湾人民的国族观念,最终使其接受和认同统一。有很多人担心台湾统一容易治理难,因为收服人心难,如果你拿下台湾,人民对你不认可,治理成本将是极大的,反而不如不统一,这仍是出于儒家或新自由主义理想主义情怀的设想,它忽略了大众心理的另一面:人们又都是讲现实主义的,当统一发生之后,用一代人的时间基本完成当地民众对新秩序的认同。历史上的中国统一,也无一例外都是实力主义的;二战后的分裂的国家的统一,也都是基于实力的,即便是东西德也是如此。
本质上讲,台湾与大陆之间只有意识形态隔阂问题,没有民族与文化之间的隔阂问题,这种隔阂远远要比汉族与西部民族之间的认同差异容易解决。所以,“台独”是一个因政治问题产生的政治意识流,而非基于民族、宗教因素产生的民族主义意识流,较为容易消解。历史上这种因政治分治产生国家认同差异的事情很多,比如幽云十六州的汉人早已没有中原王朝认同,他们会认为宋朝人是外国人,但是并不妨碍接下来他们与中原汉族很快重新建立统一的认同感。
还有一点就是,两岸不论采取什么方式进行统一,其产生的冲击波都会远远高于乌克兰战争,因为乌克兰战争是一个没落的、疲惫不堪的帝国,去兼并一个没落、贫瘠,没有任何产业影响力的国家,欧洲利益攸关方多数也都是一群在国际社会中江河日下的角色。
而两岸的统一,一方是全球的制造业中心、冉冉升起的全球性强国,一方是全球芯片生产枢纽、高科技研发中心,关联方也都是全球经济大国和新兴区域,所以它无论是怎么样的结果,对世界的冲击波都将远大于乌克兰战争。

当然我们仍然希望两岸的统一,尽可能在平稳中实现,尽最大限度用不会导致对方民众产生激烈抵触的方式进行;更不要打乱中国经济发展的正常节奏。因为目前是中国现代化关键期,科技创新竞争力提升的关键期,民族复兴百年道路最关键冲刺期,我们要充分考虑好各方面挑战和风险因素,既不能忘却完成统一的历史使命,也要兼顾好实现民族复兴的更长远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