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费加罗报》指出:在与华盛顿的战略对峙中,面对特朗普的压力与经济下行的双重挑战,中国推出了一个以科技自主为核心的“科技版大跃进”-新的第十五个五年规划(2026—2030),希望加倍发展人工智能、先进半导体、量子计算和太空探索,以确保其技术主权。
习近平将“科技创新”确立为国家战略核心,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创新驱动工业现代化、提升生产率,实现“中国民族复兴”。报道引述专家观点指出:中国正在从单纯追求增长与减少贫富差距,转向与美国在高科技与产业体系上的全面竞争。
中国计划继续大规模投资人工智能(AI)与芯片产业,推动“人工智能+”战略,促其深入制造业与服务业。政府也鼓励国企和私企(如阿里巴巴)投入国家科技项目,以强化自主可控的产业链。同时,北京利用其在稀土、供应链和劳动力上的优势作为地缘政治杠杆,对外展示技术与制造能力的“不可替代性”。
文章作者指出:尽管规划中提到要刺激国内消费,但这一呼声由来已久,迄今却收效甚微。这一次政府更倾向于提高生产力,以确保其在高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这种模式可能加剧产能过剩与价格战,削弱企业利润,并将长期限制内需增长。
报道指出:尽管新的五年规划将自己定位为对抗美国竞争对手的战略盾牌,但北京仍在寻求应对经济放缓的措施。这对中国国家主席来说是一个重大挑战,习近平正面临围绕特朗普的国际不确定性和国内的阴霾。他把目光投向了2027年的下届党代会,如果想成功实施新的五年规划,他将不得不寻求第四个任期。
为振兴中国经济,习近平寄望于高科技
《解放报》在报道中指出:面对经济增长乏力和特朗普重启的贸易战,北京推出“十五”规划,押注创新和产业自主,以保持在全球竞争中的地位。中国将加大对半导体、人工智能以及绿色科技(如电动车、太阳能)的投资,以实现科技与产业的自立自强,减少对西方的依赖。
但是,中国面临着外部和内部的双重压力。首先,必须应对来自外部的充满巨大“不确定性”的政治环境:美国加大对中国的贸易和技术打压,包括对中国产品加征高额关税、限制芯片出口等,导致中美关系紧张、出口受挫。
另一方面,中国国内经济活力下降,消费低迷,零售业增长放缓;人口老龄化与低生育率叠加,青年失业率上升,以及严重的房地产危机正在削弱中产阶级的信心。
报道最后指出:面对种种挑战,习近平提出要增强内需、扩大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投入,试图通过改善民生刺激消费。但这是否足以实现党和国家所强调的“到2035年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还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