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7日,当地市监局回应,确认事件属实。目前省级监管部门已介入,市级相关负责领导也已抵达现场调查。不过,涉事企业名称、视频拍摄时间等关键信息,仍待进一步答复。(据10月27日大风新闻)


事件曝光后,很多消费者愤怒留言,“一阵反胃的感觉涌上来”“难道真的要逼我们自己腌酸菜吗?”“什么牌子的?急需知道!”
这一幕何其熟悉,就在三年前,2022年的央视3·15晚会曝光了“土坑酸菜”背后的肮脏秘密——光脚踩、烟头丢、唾沫横飞,所谓的传统工艺成了“脏乱差”的遮羞布,“老坛酸菜”一度被网友痛斥为“老痰酸菜”。
央视曝光之后,酱腌菜产业作为当地的支柱性产业遭受重创,当地展开全面整改排查,4名官员被追责,消费者信心崩塌,整条产业链遭受寒冬,也一度引发热议:传统腌制食品究竟该如何走上现代化、标准化、规范化的安全发展之路?
人们都以为,那会是彻底改变的起点,是行业刮骨疗毒的契机。谁能想到,仅仅三年过去,同样场景竟会原封不动地“昨日重现”。更让人心寒的是,视频中男子在做这些事时竟面带笑容,那种对食品安全的漠视、对消费者健康的蔑视,让人严重不适。三年间,许多企业努力转型升级,消费者的信任也在逐步重建,可这一口浓烟,一口唾沫,让所有努力付诸东流,也让本就脆弱的信任再遭重击!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类似的乱象屡禁不止?如果不是网友拍摄曝光,当地监管部门就一点都不知情吗?日常的监管检查上哪儿去了?事件曝光后,当地市监局虽然确认属实并称已介入调查,却对涉事企业名称、视频拍摄时间等关键信息讳莫如深。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回应,如何能让公众相信调查的透明度?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不容打折。第一时间公布企业信息,既是对消费者的负责,也是对违法者的震慑。藏着掖着,反而会滋生更多的猜测和质疑。
该男子的行为不但令人恶心,而且容易将有害物质带入食品中,给消费者的健康带来极大隐患。《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食品生产经营必须符合卫生标准,从业人员应当保持个人卫生。生产人员在生产经营场所吸烟、吐痰,显然已经违法违规。
当你在厨房里发现一只蟑螂的时候,很可能它不会是唯一一只,该男子如此肆无忌惮,是否说明这样的生产乱象并非个例,“不干不净”已经成为行业“惯例”?为什么在“土坑酸菜”事件引发全国震动、监管三令五申之后,仍有企业敢如此肆无忌惮地践踏法律红线?这背后是否存在监管盲区、处罚过轻或者地方保护主义的问题?所有这些疑问,都需要一个彻底、透明的调查,并依法从严追责。
说到底,曝光乱象,推动调查,追究相关人员责任,目的都是遏制违法违规行为,倒逼行业自律,让企业真正用良心办事,把食品安全置顶。如果一次次教训换不来真正的改变,如果行业名声扫地,企业依然我行我素,那么这随口一吐的口水,不只是吐在了酸菜里,更是吐在了法律法规的尊严上,吐在了消费者宝贵无比的信任上。
避免类似事件反复发生,必须将监管关口前移,拿出“零容忍”的态度,建立常态化的机制,加大执法力度,提高违法成本,让企业不敢、不能、不想违法,从而倒逼整个行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时刻谨记食品安全是企业生命线,让诚信守法成为行业不可逾越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