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军机陪练 中国空军苏-35南海拦截因性能落后?(组图)

近日,据菲律宾媒体报道,疑似一架中国空军苏-35SK管控驱离了侵闯黄岩岛空域的菲律宾海岸警卫队巡逻机。这已经是苏-35战机时隔多年再次出现在南海热点事件中——但这次“高调亮相”,却引发外界新的疑问:在歼-20、歼-35、歼-16等国产战机全面进入主力序列的今天,性能已明显落后的苏-35SK,为何又成了南海第一线的出镜机型?



回顾历史,中国空军与“侧卫”家族的缘分已长达三十年。上世纪90年代,为加速空军现代化,我国先后从俄罗斯引进了苏-27、苏-30系列战机,并逐步在沈飞建立了歼-11的国产生产线。此后,歼-11B、歼-16、歼-15、歼-16D等国产型号相继诞生,中国逐渐形成了自成体系的“国产侧卫谱系”。

而苏-35SK是俄罗斯在苏-27基础上发展出的“四代半”重型战机,2014年中国一次性引进24架。当时歼-16尚未定型、歼-20还处于试飞阶段,引进苏-35可谓“应急之选”——既可补足远程制空空白,又能借机了解俄制117S发动机技术。彼时的苏-35,在中国空军中堪称“临时王牌”。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2016年歼-16量产,2017年歼-10C定型,2018年歼-20形成初始战力,中国国产四代半与五代机全面接班。苏-35SK原本想“打时间差”的战略意义瞬间被冲淡,结果“出道即巅峰”,随后逐渐边缘化。



苏-35SK的最大卖点在于其N035“雪豹E”雷达——一款无源相控阵雷达。其理论探测距离可达400公里,对3平方米雷达反射截面的目标探测距离约270公里。但这些数据建立在“凝视模式”下,视场极窄、难以实战化。面对F-22、F-35这样的隐身目标,其有效探测距离甚至不足百公里。

更致命的问题在于导弹匹配。苏-35SK受制于俄方源代码限制,只能挂载R-77系列导弹。R-77-1的射程不过百余公里,远不及国产霹雳-15超过200公里的实战射程。结果就是:雷达能看到的目标,导弹却打不到。

因此,在中国空军的序列中,苏-35的超视距空战能力明显落后,仅略优于歼-11A、苏-30等老机型,远逊于装有有源相控阵雷达并配霹雳-15的歼-10C、歼-16,更无法与歼-20、歼-35相提并论。



但苏-35并非一无是处。其两台AL-41F1S发动机配备推力矢量喷口,使其亚音速机动性与过失速机动能力堪称顶流。尤其在航展上展示的“眼镜蛇机动”“尾冲翻筋斗”等动作,至今仍令人印象深刻。

这种机动性能虽然在现代空战中价值有限,却极适合执行近距离警戒、驱离任务。对付像周边国家经常出动的诸如P-8A这种庞大但无武装的巡逻机,苏-35的速度、续航与威慑外形都恰到好处。它可在不发射武器的前提下,通过视觉威慑与干扰弹展示,完成“不开火的对抗”。

换句话说,苏-35如今在解放军体系中的主要作用,已从“制空战机”转为“前沿拦截机”。例如南海、东海乃至西太平洋的空中对峙场景中,就是最合适的“舞台”——毕竟有足够的威慑力,却又不至于引发过度升级。



不少军迷疑惑:为何不让歼-20出动?其实答案很现实——歼-20与歼-35属于战略级战机,其任务是夺取制空权、突防打击或执行远程隐身任务。让它们频繁在南海驱离巡逻机,不仅消耗隐身涂层寿命,还可能暴露电磁特征。

而歼-16、歼-10C等主力机型也承担着高强度的战备、训练与远程打击任务,不宜长期部署在南海前线。反观苏-35,油量大、航程远、维护成本较高但可承受,正好用作南海方向的“空中哨兵”。其雷达虽落后,但在面对大型目标时足够用;其俄制电子系统与我国主力机型隔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电子侦察风险。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空军出动苏-35并非“怀旧之举”,而是“理智的选择”——在维护主权、避免误判和战略保密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衡。

苏-35SK服役至今仅十年,理论寿命仍有二十年可期。是否升级是个现实问题。从技术上讲,可以为其换装国产航电、雷达和导弹接口,实现有限“国产化”;但受制于俄罗斯不愿提供源代码,这一计划极具难度。除非完全拆解逆向工程,否则无法像歼-11B那样彻底国产化。



不过,数量仅24架,对整体战力影响有限。它们完全可以在未来十余年中,继续担任空军的“磨刀石”与“守门员”角色——既能陪练国产机队,又能在南海等敏感方向亮相,以较低成本维护空中存在。从“买来当主力”到“沦为驱离机”,苏-35SK在中国空军的经历颇具时代象征意义。它是中国由“买技术”向“造技术”跨越的最后一步见证者。

从这个意义上说,苏-35在南海的再次出动,既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战略智慧。今天,它虽不再是王牌,却依然在执行重要的任务——以优雅的机动和巨大机体,提醒对手:中国的领空,不容试探。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