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来,新加坡曾经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老师。当中新两国人民的交流越来越多,不少中国人对于新加坡人“外貌和语言与中国人很相似,为何思维方式却不同?”这一点,表示疑惑。
尤其是当新加坡在某些事情上的立场没有和中国一致的时候,简中互联网上更是会用“黄皮白心”的来形容新加坡。
这其实是今天某些中国网友要认清和接受的一点:新加坡和中国是“同宗同祖不同心”。

新加坡驻华大使陈海泉,在北京工作生活了两年多时间,在中国最常被人问到的问题之一是:“新加坡人口大部分是华人,外貌和语言与中国人很相似,为何思维方式却不同?”
陈海泉的回答是:“新加坡是个多元种族、多元宗教、多元文化的独立国家,在新加坡定居并成为新加坡公民的人,不再认为自己要落叶归根,而是选择在新加坡落地生根。这一点中国人要明白,不明白的话,其实就不了解新加坡。一旦了解,你就能理解我们的立场。”
中国和新加坡建交初始,就是“相互理解,求同存异”。
而早在1990年正式建交前,在两国领导人邓小平和李光耀的引领下,中新已建立特殊关系。
1978年,邓小平到访新加坡,李光耀特地在总统府为客人准备烟灰缸和痰盂。李光耀知道邓小平抽烟,两年前访问中国时,他也留意到人民大会堂现场放置痰盂。结果,两人会谈几个小时,总统府的烟灰缸和痰盂都派不上用场,因为邓小平知道李光耀对烟味敏感,两人会面时,他全程一支烟都没有点。
经过这件事,李光耀对邓小平的敬重更增添了几分。
新加坡当时对于中国搞改革开放有很大的借鉴学习意义。因为大家都是同一个祖先,讲着一样的中文,读的也是一样的儒家经典。新加坡能够搞得好,那么中国也一定能够搞好。
1978年,李光耀跟邓小平说,没什么新加坡做得到的事情,中国做不到。就在邓小平回国后的一个月,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幕拉开。
80年代中国设立经济特区时,就是学习新加坡,“把一块地方搞成样板,让全国人民看看差距。”
“你们着特区一搞,比我们国家还要大几倍”。
“我们有的是地,只要能富起来,学谁都行”。
随着两国在1990年正式建交、尤其是中国重启并加速对外开放后,新中双边经贸合作进入快车道。
1992年南巡之后,鼓励中国城市在维持良好社会秩序的同时,学习新加坡成功的经济发展经验,之后,中国许多官方和非官方代表团纷纷访问新加坡,学习新加坡管理方法与经验。
30多年过去,中新两国“相互理解,求同存异”的友好合作,发展成为了最紧密的贸易伙伴。
新加坡至今已连续12年成为中国最大新增外资来源国,2013年以来对中国累计投资达2230亿元。2022年4月,新加坡首次超越日本,成为中国累计最大外资来源国。中国则自2013年起成为新加坡最大的贸易伙伴。
新加坡已经向世界证明,华人也能建立一个文明、富足的国家。而中国也在向世界证明,中华民族不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逊色。
在这样的历史大趋势下,中国人必须摒弃一些传统狭隘的观念,不能骄傲自大,不能坐井观天。我们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但不能俯视所有人,一点不同的意见和立场都无法接受。
“真正的两国友谊,并非意味所有事情都达成一致,这不可能。而是坦诚对话、心怀善意、尊重差异,在过程中加深理解,实现良性发展。”新加坡驻华大使陈海泉说:“新加坡始终坚持不选边站,如果选边站,我们只会选择站在新加坡利益这一边”
这话没有错,我们不要忘记,新加坡已经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把自己的利益摆在第一位理所应当。
我们需要接受华人移民“自立门户”之后,和我们不一样的立场和价值观。这就像当年英国人也要接受美国人一样,尽管大家同宗同祖,但不意味着就要对你马首是瞻,唯命是从,思想一致。
中国不是移民国家,但是数千年来前往海外的移民并不少。华人是一个国际化概念,解锁的是更广阔的世界地图,而大国人民,要有更广阔的胸怀,“相互理解,求同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