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围绕大豆的全球供应链博弈,悄然升级。在中美关税战的背景下,中国对美国大豆实施事实性“零采购”——自5月以来未签一单新合同,9月进口量直接归零。作为年进口超过1亿吨,占全球60%的最大大豆进口国,中国迅速把采购重心转向巴西。然而,巴西粮商非但未感念“雪中送炭”,反而玩起了“坐地起价”。

最新数据显示,这段时间的巴西对华大豆报价,从每吨580美元一路飙升到650美元,涨幅近12%,甚至比美国大豆高出66美元。
对油料压榨企业而言,意味着每吨大豆成本增加750 元。按当前价格,油厂每加工一吨巴西大豆,亏损超过200元人民币,企业岂能做慈善?
这一“坐地起价”的贪婪行径,彻底激怒中国买家。据悉,国内近百家油厂集体暂停采购12月及明年1月船期的巴西大豆,涉及800万吨订单。
巴西“坐地起价”的底气,大概源于其今年在中国大豆进口中的绝对主导地位。
2025年1-9月,中国自巴西进口大豆5210万吨,占总进口量66%,部分月份甚至高达93%。
巴西全国谷物出口商协会(Anec)甚至放言:全年对华出口将突破1.1亿吨,创历史新高。
但巴西忘了,中国早已不是2018年那个被动依赖单一供应国的买家。

过去七年,中国持续推进“大豆进口多元化”战略,构建起覆盖阿根廷、乌拉圭、俄罗斯乃至非洲的全球采购网络。
巴西的主导地位,不过是中美博弈下的“阶段性红利”,而非永久饭票。
更致命的是,巴西粮商误判了中国的战略定力与反制能力。他们以为中国“离不开巴西”,却不知中国早已手握三张底牌:国家储备充足、替代渠道多元、技术替代可行。
中储粮在全国布局6个大豆储备加工基地,现有储备可满足全国数月消费需求;同时,菜籽粕、棉籽粕替代豆粕比例已提升至15%,优化饲料配方,每年可节省几千万吨大豆需求。
就在巴西疯狂抬价之际,阿根廷送上“及时雨”。
9月22日,为缓解外汇危机,促进出口,阿根廷政府宣布:自即日起至10月31日,或出口总额达70亿美元为止,全面取消大豆、豆粕、豆油出口关税(原税率为26%)。
此举使阿根廷大豆到岸价骤降70美元/吨,压榨利润瞬间转正,达200元/吨。中国买家反应神速。
48小时内,中粮、益海嘉里等企业火速签下130万吨阿根廷大豆订单,相当于中国月均进口量的三分之一。

这批大豆将于11月装船,精准填补12月至明年1月的供应缺口。
与此同时,乌拉圭对华大豆出口激增30%,俄罗斯远东新季大豆11月中旬即可发运,中国大豆供应链韧性尽显。
阿根廷的“零关税”虽是权宜之计,却为中国提供了绝佳的战略窗口。而巴西呢?200万吨大豆积压圣保罗港,单日滞港费高达120万美元。
巴西粮商们终于尝到贪婪的苦果——把长期饭票做成一次性宰客,把“战略伙伴”当“冤大头”,终将被踢出核心供应链。
当前全球大豆供应呈现“美巴主导、多极补充”的新格局。2025年,巴西产量预计达1.776亿吨,美国1.16亿吨,两国合计占全球70%以上。
但中国已不再被动接受定价权。通过灵活调整采购节奏、利用南美季节差、激活战略储备,中国正从“价格接受者”转向“市场塑造者”。

更深远的变化在于技术层面。低蛋白饲料配方、复合蛋白酶技术、智能仓储系统(损耗率低于1%)等“黑科技”,正系统性降低中国对进口大豆的依赖。
2024年,国产大豆产量达2065万吨,自给率提升至近20%;豆粕添加比例从17.3%降至13%,单头猪年省大豆31公斤。
大豆虽小,却是大国博弈的缩影。
美国以关税大棒试图扼住中国咽喉,却反促中国加速构建多元、韧性、自主的供应链;巴西仗着短期垄断坐地起价,却暴露其短视与脆弱;阿根廷虽因外汇危机“贱卖”粮食,却意外赢得中国市场信任。
而中国,始终以冷静、理性、长远的战略定力应对变局。不赌气,不硬扛,不被情绪绑架——该停购就停购,该转向就转向,该抛储就抛储。
这种“以时间换空间、以多元破垄断、以技术降依赖”的组合拳,正是新时代粮食安全观的精髓。
历史一再证明:谁掌握供应链主动权,谁就掌握战略主动权。巴西的教训警示所有资源出口国:中国市场欢迎真诚合作,但绝不容忍讹诈。
而中国的行动则向世界宣告:在全球化逆流中,中国不仅端稳了自己的饭碗,更重塑了大宗商品的定价逻辑——不是谁有资源谁说了算,而是谁有选择权谁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