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网上有个消息比较火,说是9月份《兵工科技》爆料了南海电子战的一则关键案例,解放军用一辆用来侦察和干扰的电子战吉普车制造了超大型舰船雷达假目标,成功引导南海水域外军侦察机飞往错误坐标,去追踪并不存在的航母舰队。
这个看起来颇为神秘的雷达干扰是怎么回事呢?


美军曾经电子欺骗中国海军
1994年10月,当中国海军和空军正在舟山群岛附近执行名为“神圣94”的联合演习时,在黄海国际水域执行对朝鲜封锁任务的美国海军“小鹰”号航母编队被派往黄海,在未向中国通报的情况下,沿着中国领海边缘,进行巡航和侦察活动。

10月24日,“小鹰”号进入距离山东省380公里的黄海国际水域,三天后,中国山东等地的沿海警戒雷达上,突然出现了120多架由东北朝西南方向接近的不明飞机。

我方大惊,我空军紧急派遣歼-7战斗机从青岛基地起飞拦截,但到达指定位置时却未发现任何目标。10月29日在江苏方向,我沿海警戒雷达上又出现了700多架飞机向江苏盐城方向进发,不过这次我空军未上当,只派遣了两架飞机进行确认,自然也是一无所获。
这样的虚假雷达目标情况一直持续到11月5日,济南和南京军区的防空系统因连续干扰而陷入瘫痪,演习计划也被迫中断。
后来我们这才知道,这原来是美军EA-6B“徘徊者”电子战机释放的虚假信号干扰,而远在400多公里外放飞EA-6B“徘徊者”电子战飞机,发现时已经深入我方领空达50公里。

▲EA-6B“徘徊者”电子战飞机
两年后的1996年台海危机期间,美国出动两个航母战斗群前往台海,再次派出EA-6B“徘徊者”电子战飞机。
“徘徊者”除了模拟大量空中目标外,还使用强烈的阻塞式电子信号干扰我军正常通讯网络,直接导致我军反舰主力轰-6遭遇强干扰无法锁定目标,反舰导弹甚至无法发射。
上面说的雷达干扰,其实主要是通过有源或无源方式,向敌方雷达接收机注入虚假信号或噪声,破坏敌方雷达的正常探测与跟踪能力。
这门技术主要分成可分为噪声干扰、欺骗干扰和复合干扰三大类,假目标干扰作为欺骗干扰的一种高级形式,也可以分为有源干扰和无源干扰两大类。

其中,有源假目标干扰是利用干扰机发出带有欺骗性的干扰信号,把敌方雷达误导成虚假的目标,让他们判断失误。
无源假目标干扰则是用角反射器、电离气悬体、箔条、反雷达覆盖层、伪装网这些东西,通过改变目标的雷达反射特性,起到迷惑敌人的作用。

前面说的中美这次对抗,就是典型的有源假目标干扰,那么这个假目标是如何成功迷惑雷达的呢?
电子信号欺骗原理
我们知道,雷达是通过发射电磁波,并分析回波特性来获取距离、速度、方位等目标参数的,比如说,测量距离的时候,是依据电磁波往返时间差来计算的3。

▲距离测量公式
在测量速度时,根据的则是多普勒效应,也就是目标运动导致回波频率变化,频率变高表示目标接近,频率变低则表示远离,跟你在等火车时听火车轧铁轨接缝的“况且”声频率是一样的。
▲速度测量公式测量方位时,就是通过天线的方向性,例如旋转天线或使用相控阵技术,根据回波信号最强的方向确定目标的方位。

再就是测量目标反射特性,主要根据的是跟回波信号强度,跟目标尺寸、外形及材料相关,那么,要模拟出雷达假目标,无非就是在这几个雷达能探测的目标参数上做手脚了。

根据媒体报道的情况来看,这次中美雷达对抗应该是咱们不但做了密集假目标干扰,还做了距离欺骗干扰,毕竟能让陆上一个车发出的信号,变成海上一个航母编队的,肯定是要复合手段。
那么具体是怎么做出来的呢?咱们先拿密集假目标干扰举例来说吧,要想做假目标欺骗敌方,肯定先需要捕获敌方的雷达信号,这就是有了食材才能做菜。

一般会通过高灵敏度接收天线,捕获敌方雷达发射信号,经高速模数转换器以纳秒级精度采样,把敌方的雷达信号存下来,并完整保留频率、相位、脉冲宽度等波形参数。
而后,根据我方想让敌方探测的预设假目标相对位置,计算信号延迟时间,通过数字信号处理,在存储信号中插入对应时间间隔,实现假目标距离欺骗。

再然后,就可以利用数控振荡器,生成目标运动对应的多普勒频移信号,与原信号叠加,使回波呈现预设速度特性。
最后,再通过功率放大器调整发射信号强度,匹配目标雷达反射截面积特性;结合微多普勒效应模拟这类波形调制技术,生成具有特定运动特征的回波信号,就可以大大增强欺骗的可信度了。

干扰信号
从上面咱们知道,干扰机要想欺骗雷达,就要产生与雷达信号非常相似的干扰信号,早期对雷达的欺骗干扰方式,就是把侦收到的波形进行短延时,或加以一定的幅、相调制后转发出去以误导敌方的跟踪设备。

但随着现代相干雷达技术的迅速发展,如果还跟以前破坏信号的相干性,就很容易被相干雷达所识别、所抑制,另一方面,现代雷达又可以发出很多波形,也使得模拟一种或几种对方雷达信号的欺骗性干扰越来越难。
毕竟,从技术上讲,即使雷达只发出不同频率的信号,干扰机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合成虚假的雷达回波,更不用说雷达可能会改变其脉冲宽度、脉冲重复间隔及频率了。

目前,能解决此问题的方法主流就是数字射频存储器,缩写为DRFM,这个技术是一种集欺骗、遮盖、干扰于一身的电子对抗技术,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堪称电子战的“万能复制机”,也是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的技术。
其原理也很简单,就是先把接收到的信号下变频到较低频率,然后使用高速模数转换器对这些低频信号进行采样,然后存储在存储器中。

当需要实施欺骗性干扰时,它可以重新生成或修改存储器中的雷达脉冲,然后把这些脉冲发送出去。
由于采用数字技术,它能够存储一系列具有不同脉冲宽度和PRI的雷达脉冲,处理延迟可控制在微秒级,能对每秒改变数百次频率的频率捷变雷达进行实时响应,确保假目标参数与真实雷达信号同步更新,因此,让它来对付现代频率捷变的雷达是再合适不过的。

而且单个DRFM模块可并行处理多路信号,同时生成好几十个不同距离、速度、雷达反射特性的假目标,从而形成目标饱和干扰效果,因此,在这次对抗中,咱们大概率采用的就是这项技术。
电子战成果
在1994年中美黄海对峙事件之后,我国决定追赶国际电子战飞机的发展水平,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在电子战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目前,不但已经有美国的先进电子战机不相上下多种电子战飞机服役,包括空警-2000、空警-200、空警-500、运-8电子侦察机/电子战机以及歼-16D电子战飞机,还有了不少陆上的电子对抗装备,在这次九三阅兵中就有过集中展示。

2021年,中美在南海东沙群岛附近的一次紧张“接触”中,美方派出了一架P-8A反潜机,而中国则动用了包括空警-500预警机在内的多架飞机。据报道,这次空中对峙的结果是中国方面取得了胜利。

另据2023年12月外媒报道,我军的一架运-8EW电子战飞机与美军一架EP-3E型电子侦察机,在南海相关海域频繁进行了海上电子对抗,双方发射了强大的电子信号,甚至影响了离海域近千公里外的福建厦门,导致当地气象雷达完全乱了阵。
几天后,正在中国南海活动的美国卡尔文森航母上的美军第136电子战中队指挥官威廉·库尔特中校就被解职,不知是否与此次电子对抗有关系。


从当初技不如人处处受压,到现在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用一台干扰车就把美军侦察机耍得团团转,不得不让人感叹真是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