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病理学家由此推测,一些肿瘤的起源可能与炎症有关。他的这一想法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根据近年来各国新发癌症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提醒,全球约1/6的癌症是由细菌、病毒等感染引起的,这些感染便是人们俗称的“炎症”。
《生命时报》邀请专家,告诉你炎症是如何增加患癌风险的,并教你将其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受访专家
武汉协和医院肿瘤中心副主任医师 杨盛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急诊危重症中心副主任医师 杨赓
慢性低度炎症更易发生癌变
炎症本身是免疫系统的“保护性反应”,它没有绝对的好坏,关键要看“持续时间”和“强度”。
急性炎症
往往是身体的“应急保护”,比如,皮肤破损后的红肿热痛,是组织在修复损伤;流感时发烧,是免疫系统在升高体温抑制病毒复制。这些短期炎症通常不超过7天可自愈。
性低度炎症
往往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像“文火焖烧”般侵蚀器官,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诱发2型糖尿病、增加癌变风险等。
武汉协和医院肿瘤中心副主任医师杨盛力表示,炎症反应本是身体的一种防御机制,但如果致炎因素持续存在,炎症因子不断释放到局部微环境中,细胞在不停“修复—损伤—修复”的过程中会增加基因突变风险,进而诱发正常细胞癌变。
与此同时,多种炎症细胞和因子还参与到肿瘤基质的重构及血管生成过程,不仅为肿瘤生长提供了适宜环境,还增强了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能力。
此外,肿瘤本身也可以诱发炎症反应,形成持续存在的促癌环境。
医生点名3种“高危炎症”
从炎症发展为癌症,通常需要10年甚至更长时间,如果存在吸烟、饮酒、熬夜等不良习惯,或有癌症家族史,这一进程就很可能加快。
杨盛力提醒,在多种慢性炎症中,以下3类与癌症发生的关联尤为明确,需引起重视。
No.1
慢性病毒性肝炎
我国是肝炎和肝癌的高发国家,肝炎病毒是肝癌的主要致病因素。约80%的肝癌患者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史。
乙肝病毒感染后,易在细胞反复修复的过程中将病毒基因片段整合到正常细胞片段里,从而造成细胞突变,形成肿瘤。
接种乙肝疫苗可有效预防感染,从而降低肝癌风险;已感染者应积极进行抗病毒治疗,以阻断炎症向癌症转化。
No.2
幽门螺杆菌感染引发的胃部炎症
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炎、胃溃疡和胃癌的重要诱因,早在1994年就被列为胃癌的I类致癌物。
该细菌通过附着胃黏膜并分泌多种酶,引发炎症和溃疡,与其他因素(如遗传、吸烟、腌制食品摄入等)共同促进胃癌发生。
目前临床常用的四联疗法清除率可达73%~88%,根除幽门螺杆菌能显著降低胃癌发病风险。
No.3
慢性胰腺炎
慢性胰腺炎患者罹患胰腺癌的风险,较普通人高出大约20倍。
酒精、肥胖和吸烟是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癌共同的危险因素,其病理特征也存在相似之处。
慢性炎症过程中,持续的炎症信号可损伤胰腺组织,导致抑癌基因失活,并进一步促进炎症细胞浸润和腺泡损伤,最终诱发胰腺癌。
除了上述类型外,结直肠慢性炎症、宫颈炎、牙周炎等,也可能诱发相应组织癌变。
7个方法避免“炎症失控”
专家们表示,不必过度“谈炎色变”,我们真正要做的是将慢性炎症控制在安全区间,同时保留急性炎症的保护功能。
虽说慢性炎症不一定会发展成癌,但可能成为癌症的催化剂,防止慢性炎症失控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1
重视体检,早期筛查
定期进行健康体检以及有针对性的癌症筛查,有助早期发现癌前病变或肿瘤,从而采取有效措施。
针对上述提到的三种慢性炎症易引发癌变的情况,可通过以下方法做好筛查。
➤ 胃癌:40岁以上且是胃癌患者一级亲属的,应尽早并定期做胃镜筛查。
➤ 肝癌:男性超过35或40岁后,建议每半年筛查一次腹部B超和甲胎蛋白AFP;女性超过45岁或50岁后,每半年筛查一次腹部B超和甲胎蛋白AFP。
➤ 胰腺癌:很难做到早期有效筛查,重点是控好相关诱因,如慢性胰腺炎、糖尿病、肥胖等。临床上可通过检验如C199、CEA、CA125等肿瘤标记物,来明确胰腺癌在人体内的发生风险。

2
积极控制慢性感染
及时治疗乙肝、丙肝、幽门螺杆菌感染以及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等,可有效阻断相关炎症持续存在,是预防癌症发生的重要措施。
3
调“动”抗炎因子
久坐和缺乏运动会抑制免疫功能,增加感染和炎症风险。
运动时肌肉不停收缩,可分泌一些细胞因子及分子量小的肌动蛋白,此类物质进入血液循环中可减轻炎症反应。建议每周进行3~5次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搭配力量训练,增加肌肉力量。
4
吃些“抗炎食物”
高脂肪、高糖、高盐食物可扰乱肠道菌群环境,诱发慢性炎症。建议清淡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等抗氧化成分的蔬菜水果。
中国注册营养师谷传玲表示,以下食物含有较多对抗慢性炎症的成分,蔬果生吃的话抗炎效果更好,但也不必勉强,胃不好的人可以急火快炒,抗炎效果同样不错:
➤ 卷心菜、大白菜、萝卜;
➤ 紫甘蓝;➤ 青椒、彩椒;
➤ 洋葱;
➤ 芹菜;
➤ 绿茶、红茶;
➤ 芝麻;
➤ 亚麻籽油、紫苏油(适合凉拌);
➤ 坚果;
➤ 三文鱼、金枪鱼和沙丁鱼等鱼类。

5
远离污染环境
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尽可能少用染发剂和杀虫剂,远离强酸、强碱和甲醛等化学因子。
6
减少“压力性炎症”
背负着巨大压力,会降低身体调节炎症的能力;熬夜会扰乱生物钟,诱发多种炎症疾病。
因此,要学会调节压力,积极排解不良情绪,并尽量在23点之前入睡。
7
不乱吃抗生素
专家强调,非细菌性炎症,千万不要乱用抗生素。不能把抗炎等同于吃抗炎药、抗生素,一遇到上火、喉咙痛就吃两颗,这样会破坏炎症平衡。
慢性炎症往往不是细菌引起的,要么是无菌性炎症,要么是病毒感染。即使病毒感染合并细菌感染,也一定要到医院就诊,遵医嘱使用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