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航母作战半径翻倍 东风导弹打不到 成摆设?(组图)

据美国《国家利益》10月19日报道,美国海军近年来将大量资源投入到MQ-25黄貂鱼项目,该项目是为了打造航母平台使用的无人加油机,它被称为世界上首款舰载无人空中加油机,目标是让航母舰载机在不靠近危险区域的前提下,依然具备远程打击能力。

按照美方的设想,黄貂鱼能在500海里外为舰载机加油,为F/A-18E/F等主力机型延长数百公里的作战半径,从而让航母能够在更远的海域执行任务。

也就是说,这是一种给航母加长手臂的无人平台,用来解决航母打击距离不足的顽疾,让美国能够更安全地进行长臂干预。

看起来似乎很美好,而且中国在这个赛道上并没有投入多大精力,莫非要被美国拉开差距了?

但实际上,从战略角度看,这个项目并没有美军宣称的那么神奇,反而体现了美军的被动与焦虑,试图给自家航母尴尬的定位进行重塑,但正如这个项目的过程一样,注定是个半吊子。



(美媒报道截图)

黄貂鱼无人机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06年。

当时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与海军联合启动舰载无人作战系统项目,目标是研制一款能从航母起降的隐身无人攻击机。

这一构想后来演化为舰载无人监视与打击系统计划,设想让无人机承担远程侦察、电子战、精确打击等任务,宣称是美军迈向无人舰载机时代的标志性一步。

波音、诺斯罗普、洛马等巨头纷纷参与竞标,最初的样机叫作X-47B,甚至成功从航母弹射起飞。

但问题接踵而至:成本失控,舰载环境适应性差,不具备实战能力。

2015年前后,五角大楼和国会开始质疑该项目的可行性。

与此同时,中国的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和区域拒止体系不断升级,使美军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自己的航母根本无法靠近中国。

那么问题就不再是无人打击了,而是航程不足。

所以2016年,美军正式放弃舰载无人战机的构想,改为舰载无人加油计划,最后就搞出来这么个黄貂鱼。

波音公司在2018年拿下合约,目前项目已进入工程开发阶段,预计2026年就能全面部署。



(黄貂鱼给美国战机加油)

从这个过程就能看出,黄貂鱼就是个半吊子武器,它并不是原计划的终极成果,而是理想破碎后的妥协产物。

计划原本要打造一款隐身、长航时、可打击的无人战机,是美军航母体系升级的象征,但最终变成了给别人加油的无人加油机,任务定位从主攻者降格为服务员。

而这个转向并非出于技术突破,它是被形势逼出来的。

随着中国远程反舰导弹的快速发展,美军意识到航母的打击半径严重不足,舰载机根本飞不到目标区域。

F/A-18在满载挂弹状态下作战半径只有700公里左右,而中国的东风-21D射程达上千公里,这意味着美国航母够不到中国的时候,就会被东风导弹击穿。

于是美军干脆把一个失败的项目,改成无人加油机,让黄貂鱼在航母与前线之间建立中转补给,把大黄蜂的航程往外再推一推。

表面看起来是无人化创新,实际上却是后撤性防御。



(黄貂鱼无人加油机)

从性能来看,黄貂鱼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作战半径。美方公布的数据称,它能在距航母约500海里处为舰载机加油,按理想状态计算,这能让超级大黄蜂的作战半径提升到1300到1500公里左右,增幅接近一倍。

但这只是理论数据,在实战中,挂载、飞行高度、防区外发射、战术机动都会消耗更多燃料,真正的提升幅度大约只有六到七成。

更何况,航程变长并不意味着打击力变强,超级大黄蜂本身是一款三十年前的机型,隐身性、航电性能和突防能力都已落后。

面对中国现代化防空体系,这种四代半战机几乎没有突防机会。所以说,即便黄貂鱼让大黄蜂飞得更远,但并没有让它提升战斗力,它延长的只是航程而已。



(美国舰载机)

而且吧,即便航母后撤到1500公里外,也依然逃不出中国导弹的覆盖范围,黄貂鱼加油后的航母部署点,仍处在东风-26的理想打击圈内。

因此,美军现在理论上扩大的作战半径,可能只是会让中国多发射几枚东风导弹,仍然解决不了被击沉的根本问题。

这就是为什么说它是个半吊子,黄貂鱼这种东西,在应对其他国家的时候,实际上并不需要,只有用来与中国作战时,才需要扩大半径,但它扩大后的半径,与扩大之前,没有质的改变。

所以这个项目,如果倒着来看的话,它的逻辑可能会更加清晰,开始折腾了几年,没法放弃,被迫转向,但浪费了那么多钱和时间怎么办?推给中国就行了。

也就是说,所谓扩大作战半径应对中国,本质上是不成立的,只不过是碰瓷中国,为一个失败的项目进行背书罢了。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