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警告称,如果中美之间爆发战争,美国必须得能扛过第一波。
作者认为,中国的导弹与无人机数量足以在开战头两天内让美军损失惨重,所有海外基地、补给点和指挥系统都有可能被打瘫。
与冷战以来美军追求的速胜战略不同,这篇文章指出,美军未来需要构建一种打不死的体系,要学会如何在被重创后继续战斗。
过去的美国只需要考虑进攻,从未真正思考过防御,自然也不会投入多大的资源去应对。
而如今,美国不得不面对一个新的现实,对手已不再是伊拉克或阿富汗,而是和美国旗鼓相当的中国。
对美军而言,过去那种平推、碾压的思维已经不再适用,需要好好补一课——如何在战争中活下来。

俄乌冲突已经证明,恢复能力、战争动员和国家韧性对战争能够起到决定性作用。
俄罗斯开始以为打乌克兰和当年平推格鲁吉亚一样简单,结果闪击基辅失败,这体现了乌克兰的韧性。
但随着战争进入持续消耗阶段,俄罗斯面对整个西方,也展现出了自己的韧性,没有被西方的混合战争压垮。
而在这个过程中,西方在持续作战能力方面的问题,暴露得淋漓尽致,具体到中美来看,差距只会更大。
中国拥有世界最完整的工业体系,从零部件到整机全部自主可控。一旦进入战时状态,中国能迅速将民用产能转化为军需生产,这种边打边造的能力是美国根本不具备的。
美国的武器生产链高度依赖外包与进口,导弹、炮弹、稀土材料、电子元件都存在外部依赖。
即使五角大楼追加预算,也无法在短期内重建供应体系。
此外,中国在地理纵深与基础设施恢复方面有压倒性优势。哪怕沿海地区受到打击,西部、中部仍可承担指挥与生产任务,全国铁路、公路、电网构成的纵深支撑,使得任何点穴式打击都不可能奏效。
相比之下,美国的海外基地高度集中,尤其是关岛、冲绳、菲律宾等地,一旦被打击就难以恢复。
中国可以用全国之力支撑一场战争,而美国只能依靠几个孤岛和长达数千公里的海上补给线。
再加上中国的社会韧性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美国在如何不被打垮的维度上,没有任何可比性。

更何况美国本身对挨打就不在行,且承受不起被打的后果。
美军的战略文化建立在低伤亡和心理优越上——我可以炸你,但你不能炸我,你真打了我,我就直接把你一锅端了。
冷战以来的每一场战争,美国都是主动挑起,并以绝对优势短期结束。
但长期来看,你很难说哪场战争美国真正赢了,或者达到了长期目的,因为一旦伤亡超过预期,国内舆论立刻反噬。
政治体制的短周期和社会分裂,使得美国政府根本不具备长期承受力。
阿富汗战争持续二十年,却以混乱撤军收场,就是最好的例子。
所以,即便美国在战时状态工业能力的短暂爆发可以为武器提供一定的恢复能力,但是当航母被击沉、基地被炸毁时,美国的政治体系能否撑得住,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美国人可以为胜利欢呼,却无法面对失败,美国可以发动战争,却无法承受战争,它能打的,只有那种碾压式的,并且需要盟友分担成本的战争,一旦不能欺负人,就推进不下去了,所以如果被中国胖揍48小时,更可能出现的情况,是美国内部的系统性崩溃。

不过有一说一,美国的思路确实开始转变了,从不相信有人敢打我,慢慢转向了防御性思维。
过去美国奉行的是全球前沿打击,但现在,美国舆论认为美国需要做曾经中国以及很多国家都会优先考虑的事情,即国防。
美国以前有国防部,有国防预算,但这些显然不是典型意义上的国防,而是为了更好的进攻。
可笑的是,当特朗普战略收缩,优先美国本土防御的时候,国防部却被改为了战争部。
这种防御思维越来越多的被提起,标志着美军的自信心发生了根本转变:从我们欺负别人,变成了我们能不能撑得住。
这当然算不上战略创新,而是霸权衰落的自我保护反应,它为了应对同级别对手,不得不为挨打做好准备。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就要准备与中国开战了,实际上,中美是打不起来的。
还是那个道理,美国只会欺负弱小,从不挑战会让自己受重创的对手。
中国有完整的国防工业、核威慑、导弹体系和庞大的国土纵深,任何正面冲突都意味着美国将承担不可承受的代价。
美国真正害怕的,不是损失惨重,而是失去老子天下无敌的光环,这是支撑其全球霸权的心理基石。
虽然现在霸权已经衰落,但只要没有被正面击败,故事还可以讲下去,但如果真被中国胖揍了一顿,以后连编故事都不会有人相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