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加码稀土管制措施后,美国开始纠集盟友对华施压,荷兰、英国已经出手,欧盟也选择跟进,摆出了声势浩大的“遏华”态势,如何看待这种情况?在7天前,中方升级了稀土出口管制措施,将最后的漏洞堵上。对这个情况,美国特朗普政府非常焦虑,公开抱怨中国没有事先通知,还指责中方谈判代表“没礼貌”。美财长甚至批评中方稀土出口管制是“中国对抗世界”,中方对此进行了驳斥,表示出台稀土出口管制新规符合国际通行做法,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履行防扩散等国际义务。

不过令人感到意外的是,美国的盟友们比美国还着急,直接选择对华出手。
荷兰“强制接管”中企旗下的安世半导体,英国政府以支持俄罗斯能源实体、向俄罗斯军事工业提供关键物项为由,宣布对11家中国实体及相关个人进行制裁。
日前欧盟将考虑推行对华新措施,具体内容之一就是,中国企业如果想在欧盟境内运营,必须将技术转让给欧洲公司。预计这一措施将于今年11月份出炉。具体范围适用于寻求进入汽车和电池等关键技术与制造业市场的公司,防止中国制造业压垮欧洲相关产业。

这些情况,让美国媒体都感到意外,直言这会招致中方的强力反制。
有分析认为,欧洲直接出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已经失去了产业领先地位,中美博弈升级反而成为了他们扳回一局的希望所在,欧盟认为自己可以成为扭转形势的关键棋子,欧洲的强势可以让其自己可以坐在谈判桌上,“分一杯技术的羹”。
欧洲的支柱产业是汽车产业与芯片产业,但是在这两个产业领域,欧洲都不再领先。在汽车领域,大众、奔驰等巨头企业利润急剧下滑,而且今年上半年对华出口额暴跌42%。在芯片领域,2022年欧盟通过《欧洲芯片法案》以来,欧洲吸引先进制程投资不及预期,欧洲芯片产值份额预计2030年仅能从2022年9.8%增至11.7%。
美国刚刚升级对闻泰科技的出口管制,而荷兰经济事务部虽声称“未受美方指使”,但其政策时机与美方制裁的精准契合,暴露了西方在关键技术领域对中资企业的垂涎与抢夺欲望。

欧盟内部文件显示,新规重点针对新能源汽车、光伏和通信设备三大领域,要求中国企业必须向当地合作伙伴转让"核心专利技术",并在采购中保证60%以上欧盟原材料占比。
可他们忘了2024年中国光伏产业是怎么绝地反击的,隆基绿能直接在荷兰建组件厂,把硅片切割技术锁在保险柜里运过去,既满足本地化要求又保住核心工艺。
可以说,欧洲国家现在可能将劫掠中资技术资产视为缓解内部压力的捷径,试图用市场准入换取技术,但问题在于,中国比亚迪等企业已掌握固态电池等下一代技术,德国汽车工业联合会内部评估认为,强制转让条款可能加速欧洲车企的技术依赖。
其背后也说明一个事实,那就是欧洲领先的优势已经荡然无存,现在的欧洲在技术创新已经落后我国的情况下,只能靠着行政命令维持体面,表面上还要标榜自由贸易,这是多么的讽刺。
欧盟之后,世界贸易组织也公然对华施压。国际货币基金(IMF)首席经济学家古林沙斯声称,世贸组织多次给中方提出建议,应当对经济结构进行“再平衡”,将国内需求作为主导,而不是大量生产制成品用于出口,因为“市场的吸纳能力是有限的”,这会“熄灭中国的出口发动机”。

然而,世贸组织这番说法,可谓是一派胡言,包括中国在内的大企业与跨国公司,要实现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就需要全球市场来实现规模化运营,对于任何一个美西方跨国公司来说,无论是苹果、特拉斯还是高通等全球化企业,都在追求全球市场的规模化运营与出口,而且越大越好。西方国家追求出口,就没没问题,中国企业追求出口就是“市场吸纳能力有限”,这简直是一种毫无逻辑、毫无公正立场的双标。而且,中国在上个月对欧洲、东南亚和非洲的进口增长了14%、15.6%和56.4%,可见中国的“出口发动机”动力十足。
美国帮手到齐,要进行最后一搏?
可见,世贸组织的言论,不过是站队美国罢了。从当前的形势看,美纠集一帮盟友站队,大概率要进行最后一搏了,以荷兰打头阵,英国跟进试探,美国则全力打压欧洲内部的不同声音,比如特朗普借军费不涨为由打压西班牙。
历史告诉我们,真正决定胜负的从来不是贸易条款的字眼,而是产业升级的速度。中国在芯片技术上的不断突破,才是我们产业上的最大底气。就在“抢劫”中企的第五天,中国清华大学宣布,成功研制出全球首款亚埃米级快照光谱成像芯片“玉衡”,实现光谱分辨率与成像通量的重大突破。

这也进一步验证了一个事实:西方国家对华技术限制步步紧逼,但中国不甘示弱,愈挫愈勇,通过资源管控与技术突破双线进行反制。
欧盟虽然在言语上配合美国,向美表明态度“我们站在同一阵营”,实际也是对美的一种试探。事实上我们也看到,除了英国下手制裁了11家中企之外,其他国家都按兵不动,尤其是法国总统马克龙的外事顾问博纳前脚刚跟王毅外长谈完战略合作,加拿大外长阿南德后脚就带着农业代表团来谈生意。

毕竟,欧盟内部并非铁板一块,中国此次稀土出口新规的核心,在于强化管理,并非全面禁止出口,更不是针对某个特定国家,而是为了防止稀土被非法转用于敏感领域。而德国汽车工业的电机生产,离不开稀土永磁材料,法国航空合金制造依赖特定稀土原料,荷兰阿斯麦光刻机也需要中国稀有元素出口,一旦这些停了,欧洲根本不可能找到替代品,不是“开会”能解决的。
因此,在这场围绕稀土的博弈中,各方都在权衡利弊、调整策略。欧洲既有内部不同利益与不同声音,更有对中美最终失败者反戈一击的算计,因此对我们来说,面对美国打过来的拳头有任何迟疑或许都是一场灾难。要阻止欧盟与美国联动,最好的方式就是在中美经济正面战场出手坚决,不拖泥带水,对于敢于出头的要让它付出惨痛代价,杀鸡儆猴,并且分化瓦解欧盟内部的反华势力。
荷兰的这次掠夺,是西方对华技术冷战的关键试探。局势已然如此,就必须让荷兰为其行为付出实质性代价,从而警示潜在效仿者。一旦群起效仿与劫掠,后果不堪设想。唯有坚决维护自身权益,才能避免中国海外利益成为他国危机转嫁的牺牲品。
中国市场与技术的组合优势足以说明,任何用行政方式、贸易壁垒、拉帮结派来阻挡中国崛起的方式都是徒劳的,或许正如某半导体行业分析师所言:"当有人试图用权力改变市场规则时,市场总会用更残酷的方式教他们重新认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