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幅“反华”标语惊现新西兰闹市区 争论激烈(组图)

本周,有人在奥克兰街头看到一条惊人的标语,引发网友的热议。这样直接有冲击力的表达和宣传,在新西兰并不常见。

01奥克兰街头惊现“反华”标语事情的起因是有人在奥克兰Mt Eden街上看到一辆卡车,上面印着巨大字样:“Colonization CHINA'S ONLY STARTED!!”(殖民化,中国才刚刚开始!!)



标语上附有中国的国旗,右边是新西兰的地图。不仅如此,还有一个箭头将这句话引入下方,下面是两排国旗,其中疑似有新西兰国旗,还有大部分太平洋岛国的国旗。这样一辆显眼的卡车在奥克兰市区穿行,看上去就像一场“流动的宣传”。发布照片的网友表示,自己看到了车主,是一个老白男。车主或许只是在玩梗,也可能是右翼或反移民团体的动作,但这张图片发出来立刻引发网友的激烈争论。有人评论非常反感这种形式的宣传:新西兰怎么也开始变得像美国一样?



“为什么美国政治的那一套要搞到新西兰来?我讨厌这种仇恨论调出现在这里。”网友还发现卡车上的标语都是美式拼写。这里指的是“Colonization”这个词的拼写是典型的美式,而不是新西兰采用的英式拼写 “Colonisation”。一位网友质疑,这个标语带着明显的种族挑衅意味。



“我受够了这些针对中国的偏见,中国是我们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中国人很勤劳,为什么不能多点尊重?”也有人开玩笑说,看到这个标语还以为是奥克兰帮中国移民搬家的公司在打广告。



而认为这个标语说得没错的评论也有。



“虽然有点离谱,但它也没说错。”

02新西兰的“中国威胁论”其实类似卡车标语这样的论调在新西兰早已存在,尤其在社交媒体的加持下。一些人将中国视为威胁,认为新西兰“将被移民接管”,呼吁“夺回国家”。一个著名代表人物就是新西兰命运教会(Destiny Church)的领袖Brian Tamaki。



他的主张带有强烈的民族主义和排外色彩,曾在多个场合公开表达对中国的警惕和反感。在最近的地区选举中,Tamaki批评在奥克兰东区,几乎所有候选人都是移民背景,并称“移民是新西兰最大的谎言”。



2025年3月,他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帖子,称“奥克兰东区现在感觉像‘中国城’,中区像印度-亚洲大熔炉”。

此外,他还计划在2025年10月26日在奥克兰北岸大桥举行另一场反对大规模移民的游行,因缺少许可没有得到批准。

尽管他的观点被主流社会视为极端甚至仇恨,但Tamaki代表了一股在新西兰逐渐壮大的社会焦虑。在TikTok上,一个名为NZ History的账号发布视频,称“新西兰很小,但会抗争到底”。他的视频中说:“2030年,中国侵犯新西兰,你和你的兄弟要为她拼死搏斗。”



03对中国的复杂情感今年年初,新西兰亚洲基金会发布了一份名为《新西兰人对亚洲和亚洲人民的看法》的报告,该报告于2024年11月至12月期间对2300名新西兰人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新西兰公众对中国的看法在过去一年中发生了显著变化。2024年,新西兰人中有38%认为中国是朋友,28%认为是威胁。



然而,到了2025年3月,这一比例此消彼长:认为中国是朋友的比例降至21%,而认为中国构成威胁的比例上升至41%。然而,在“对新西兰未来最重要的亚洲国家”中,中国位列最高。在“新西兰最应该投入关系的国家中”,中国也排名第二,仅次于日本。



既有认同和合作的倾向,也存在警惕和不信任,新西兰公众对中国的感情可以用“复杂”来形容。这种矛盾心理还体现在新西兰政府的权衡上。新西兰移民部长和旅游部长今年发布联合公告“欢迎中国游客”,指出希望他们“更轻松、更便宜、更快捷地来到新西兰”。



上个月,移民局和旅游局跟中国旅行社签署了更新的谅解备忘录,想要吸引更多中国游客。他们一方面欢迎中国游客,一方面对中国的动作更敏感,在移民政策上也有所防备。Erica Stanford在谈到中国申请人“虚假寻求庇护”时直接指出,“这种情况不是没发生过”。

04一些华人移民另谋发展

这些极端表达,背后其实是新西兰社会更深层的焦虑。过去几年,新西兰的房价、租金、医疗系统压力不断上升,很多人感觉生活越来越艰难。

但他们并不一定能清楚地指出问题的根源,于是,“外来者”就成了最方便的“替罪羊”。

从此次卡车标语事件也能看出,新西兰大部分人并不赞同这种极端言论。

只是像Brian Tamaki这样的人声音太大,盖住了“沉默的大多数”。

而另一方面,中国移民在新西兰的数量也呈现出明显的波动和下降趋势。

根据新西兰官方和媒体统计,从中国移民新西兰的人数从疫情后的高峰下降。

2022–2023年,中国成功移民新西兰的约21,069 人,到了2023–2024年骤降至8,928人。



与此同时,2025年度,离开新西兰的华人(指出生在中国、在新西兰拥有居民或公民身份的人)也有7,600人,排在第二。

这些离开的华人,很多都不是“短期旅客”,而是已经在新西兰生活多年的留学生转居民、打工签持有人、甚至永久居民。

仇恨的言论会伤害新西兰的包容性,并可能把最重要的伙伴与贡献者悄然赶跑。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