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BBC
Article InformationAuthor,
美中关税战10月再起波澜。9日,北京突然宣布收紧稀土出口,引发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川普)大动作反弹,他宣称将从11月1日起,对所有中国商品加征100%关税。
中美双方随后似乎又各自将姿态放缓,表示商谈空间仍在,或一直存在,暗指对方才是贸易战风波又起导致市场不安的肇事者。据此,有分析指中国达成“稀土战略垄断”是中国国家战略的成果,但外界更关注,在“特朗普2.0”向全球开启的关税战中,中国似乎是其最强硬的对手又或者是最高调强势回应特朗普关税大战,。
《华尔街日报》近日报导分析称,中国通过对特朗普第一任期的观察已有效识破特朗普的“交易政治”风格及战略,在应对特朗普2.0开启的贸易战当中,积极游说白宫做出重大让步,公开明确“反对台湾独立”,以此作为交换美中贸易协议的条件。
中国是否已经拿捏了特朗普的谈判战略,掌握了美中贸易战的主动权?或者是没意料到美国的反弹如此之大?误判了手上的稀土足以反制特朗普的关税大刀?而此次风波似乎也将影响韩国举行的APEC峰会,双方原本已经基本确定的碰面又被打上了问号。
据此,美国智库太平洋论坛(Pacific Forum)兼任资深研究员蓝若思(Elisabeth Larus)教授向BBC中文说,中国的领导人或许能够洞察特朗普的自负(vanities)与脆弱之处,但他们也很可能误判了特朗普:“特朗普与强势的男性领导人相处融洽,直至他们试探他的耐心,届时他便会猛烈回击。中南海也该留意这一点。”
华府智库大西洋理事会 (Atlantic Council) 全球中国中心非常驻研究员宋文笛则向BBC中文评论道:“双方似在进行一场高风险的‘胆小鬼游戏’。”他解释,“双边关系中总存在摩擦,是否将其放大成政治问题,更多是取决于政治决定,而非单纯的政策因素。”
对此,宋文笛也向BBC中文解析特朗普的战略之一是“主导权测试”,若中国在特朗普威吓之下服软,特朗普可为未来数月美中关系定调。但北京让步的可能性却不高:“特朗普或许想要藉此得分,但中国不太可能让步——这已经是习近平连续执政第13个年头,他没有一定靠要一场与特朗普的双边峰会来证明自己。”
即将到来的韩国APEC峰会,原本规划中的“特习会”是否如期已经转为不明朗。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2017年11月特朗普访问中国,首日同习近平及夫人彭丽媛一同参观故宫。
“胆小鬼游戏”持续
特朗普上周末通过社交媒体宣布,从11月1日起对所有中国进口商品加征100%关税,回应中国对稀土矿产相关技术的出口管制。
稀土矿产是从消费电子产品到军事装备的关键材料。特朗普在Truth Social平台上表示,中国的行动“极其激进”,并指责其“垄断全球供应”。数日后,他又表示不必太担心,一切将顺利解决。
中国控制全球超过90%的稀土加工产能,商务部将这些相关进出口管制措施描述为符合国家安全的合法保障,而非针对特定国家的报复。
美中双边关系的这一发展反映出竞争格局的激烈程度。
分析最新“战况”,彭博新闻称,中国的反击看似赢了面子,却是输了里子,因为中国市场和消费者信心受到的冲击更大,美国进口商也会将加速寻找替代供应来源及供应链。中国专家,华府智库史汀生中心中国计划主任孙韵称北京似乎已“养成危险的新习惯,总是低估华府报复的意愿和能力。”
英国《金融时报》引述知情人士指出,白宫正在准备一系列报复措施。
然而,也有专家强调,从美中贸易战很难确切知道中国或美国谁成为主导者或占上风,但显而易见的是,双方正处于激烈的针锋相对的局面。双方似乎都认为,未来谁能精准地脱钩,终结依赖对方的局面,谁就是赢家:“两国都认为自己能承受比对方更大的痛苦。或许这是谈判过程的一部分。即便如此,北京和华盛顿日益剧烈的交锋将为全球市场经济带来更多波动不安。”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庄嘉颖告诉BBC中文。
因此,有分析指出,北京的行动是基于对特朗普风格及战略的长期观察,包括其在关税、科技战和新冠疫情中的应对模式,这些经验累积使中国更能应对特朗普第二任期。特朗普2.0第二任期初期寻求类似第一任期的“快速采购协议”,重点在于大豆等大宗商品购买,以满足农业州选民需求。习近平领导下的中国则利用集中决策机制展现一步步表现立场。

图像加注文字,稀土生产主导地位为北京带来巨大的经济和政治筹码,但中国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
但全球市场对于美中贸易战带来的不稳定性反应激烈。譬如,特朗普强势回应中国稀土管制之后,美国股市蒸发2兆美元,加密货币出现史上最大规模的19亿美元清算。有分析称,市场反应让特朗普放缓姿态放缓,而中国的贸易战政策则几乎不受(或不在乎)市场反应影响。以稀土为例,中共对国有企业的严密掌握辅以严格的媒体控制,使经济政策不受民间投资者的影响,中南海集中决策的体系,是民主国家美国难以复制的战略。
中国谋求角色颠覆
华府智库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资深研究员何瑞恩(Ryan Hass)曾在一份报告总结称中国已从“学生变成教授”。他认为,自新冠开始后,中国在过去五年系统强化了抵御美国贸易与战略压力的能力。中国自习近平上台以来,从“被动自信”(reactive assertiveness)——即仅在感受到威胁时才回击——转向“机会主义积极”(opportunistic activism),积极抓住机会扩大影响力。
何瑞恩认为这一转变与中国相对实力的增长有关,特朗普第一任期,美中贸易战开打,这场大战反而加速了习近平中国需要“自力更生”的议程及野心。
自此,中南海利用美中贸易战巩固国内民族主义,同时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北京也因此更有底气“武器化”那些在供应链上能掌握的的牌,譬如当下的稀土。何瑞恩强调,这意味中国不再是“学生”,而是“教授”——主导谈判节奏,并迫使美国适应其崛起。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有分析称,中国今年9月阅兵向美国及全球释放了明确的权力信号。
中国外交部回应特朗普的关税宣布,表示“若华盛顿选择对抗,北京将相应应对”。甚至也有分析解释,特朗普的强势回应,意在消除“TACO”(特朗普总是临阵退缩,Trump Always Chickens Out)的标签。
蓝若思教授向BBC中文解释,她同意中南海已熟稔特朗普交易模式的分析,原因之ㄧ是习近平在特朗普第一任期中观察过他四年,并在特朗普今年就职后的几个月内目睹他急速推进若干政策。但蓝若思仍强调,中南海或该注意到特朗普的决策时而“不可预测”,“而且特朗普是愿意被少数有影响力的声音改变想法,无论是史蒂芬·米勒 (Stephen Miller,现任白宫副幕僚长)、萝拉·卢默(Laura Loomer,特朗普的极右翼盟友),还是先前的马斯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