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舰是真的够先进
在冷战早期,美苏均发展过一定数量的小型攻击核潜艇,但很快就弃之脑后,或者仅仅作为特种装备、技术储备使用。原因在于当时小型攻击核潜艇的性比价很低,达不到小而优的效果。具体来说,就是核潜艇造价的大头,来自核反应堆和艇载设备,而小艇在吨位缩减、续航和战斗力明显降低的同时,成本并没有等比甚至更大程度降低,实际上出现了“造价八成,战斗力只有六成”的尴尬局面。因此,除了60年代苏联受技术限制,建造了少量型号外,并没有发展成一个核心领域。

▲现在只有常规潜艇的吨位还受控
冷战结束后,攻击核潜艇吨位持续走高,美国“弗吉尼亚”级排水量从最初的7800吨,已经飙升到最新批次的9800吨,是真正意义上的“准万吨攻击核潜艇”。俄罗斯“亚森-M”则干脆抬高到14000吨,缔造了攻击核潜艇的新纪录。从表面上来看,吨位提升意味着续航、空间和战斗力的暴涨,也更加符合外界对“国之重器”的印象。但随之而来的超高技术门槛、制造费用,也让各国叫苦不迭。最重要的是,国内在攻击核潜艇领域积累相对浅薄,想要尽快追上先行者,一味走旧道路是行不通的。

▲“弗吉尼亚”级几个版本在不断迭代
福建舰之所以能将国产航母带到新高度,大胆应用电磁弹射器是关键原因。而055更是早在10年前,就以全面更新的布局,成为全球驱逐舰领域的佼佼者。遵循这一思路,叠加核潜艇技术的全面升级,这才有国产小型攻击核潜艇的崛起之日。对于传统上最致命的成本问题,国内是通过搭载新一代核反应堆,小型化水平大幅提高的办法来缓解。就目前来看,不能说拥有很大优势,但确实已经降到可以接受的程度了。

▲“亚森-M”的吨位过于夸张
超高的自动化水平,使得新艇需要的人数也显著降低(之前人数降不下来,也大幅抬高了使用成本)。最重要的是,传统上无法解决的战力问题,现在可以通过无人艇群来解决。这一点我们之前也提到过,说白了就是水下通讯和控制技术的进步,使得潜艇指挥无人艇作战成为现实。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指挥艇的有人潜艇,再做那么大就不仅仅是浪费吨位的问题了,而是因为体型巨大,非常容易暴露方位,成为对手重点攻击的目标。

▲国产无人潜艇型号、性能都很出色
相比之下,小型核潜艇因为体型灵活,本身又不需要搭载太多武器,主要通过配属无人艇发起攻击,是真正意义上改变了潜艇生态。当然,因为潜艇身处水下,非常不容易被发现,所以这一切都只是集合诸多迹象的推测。属于在当下技术水平,理论上的最优解。事实上,国内目前并未放弃大型核潜艇的建造,依然是属于兼顾成熟与先进,“两条腿”走路的方式。这种定位和100式坦克相似,都是中国从底部颠覆武器发展理念的思路,或许需要多年时间才能真正落地。

▲配合无人艇作战是核潜艇的未来
但既然国产小型核潜艇已经露面,无人艇更是成群结队的出现在阅兵台上,就说明国内已经经过了充分验证,现在只需要按照预定道路走下去。只要最终收获的价值足够大,期间的风险和花费的资源,并不是什么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