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从装备规模上看,美方确实领先一步。F-35C目前已经生产超过100架,但实际部署目前只有两个中队共20余架的规模。而歼-35虽然尚未正式宣布服役,但其在辽宁舰与“福建舰”上的适配测试已频繁曝光,显示其列装已进入倒计时阶段。数量差距并不代表代差,美国宣称“项目更成熟”,但F-35系列一向问题不断,从空军版到海军版,几乎每个型号都以“返厂修理”出名,甚至连上舰后生锈的照片都被美媒自己曝光,何谈“实战经验”?
在飞行性能上,歼-35反而略胜一筹。其最高速度可达1.8马赫,而F-35C由于机翼面积过大、阻力明显,实际很难维持1.6马赫以上的高速飞行。歼-35的气动外形采用高细长比设计,更适合高速掠海突防与远程拦截。而F-35C那种“短粗身材”,更接近攻击机,强调低速机动与对地突击。两者的设计理念完全不同:一个是为制空权而生,一个是为投弹任务服务。换句话说,F-35C想做“全能型选手”,结果反而成了样样通、样样松。

在航程与续航上,歼-35再度领先。根据现有资料,歼-35作战半径可达730海里,而F-35C即便油量充足,也仅约600海里。舰载作战讲究“航程越长越安全”,航程的优势意味着歼-35能在不依赖加油机的前提下,覆盖更广的制空区域,为航母打击群提供更大的防御纵深。这在未来印太地区高强度对抗中,显然是中国海军的重大优势。
再说隐身性能。美媒自然不会放过“隐身”这一美国自诩的看家本领,声称F-35C在全频段雷达反射截面(RCS)控制上更胜一筹。然而讽刺的是,F-35C上舰后锈迹斑斑、蒙皮接缝鼓包,这些现实问题严重破坏了隐身效果。而歼-35采用最新复合材料工艺与高光洁度蒙皮涂层,其隐身细节明显更先进。若论理论数据,美机或许仍略优;但从实战维护角度看,歼-35更适合高湿、高盐的海洋环境,这正是“航母隐身机”的核心考验。

美媒还特别强调F-35C在航电系统上的领先,称其EODAS分布式孔径系统、EOTS光电瞄准系统与战场网络互联能力是歼-35“难以追赶”的优势。然而,这一点恰恰是最容易被反驳的。中国的分布式光电系统已在歼-10C和歼-20上广泛应用,歼-35作为后起之秀,采用新一代国产光电传感器几乎是板上钉钉。更关键的是,在稀土、红外探测芯片等核心材料上,中国已对出口进行限制,美国未来是否还能保持其航电优势,反而成了未知数。美媒所谓“技术代差”,更多是出于对中国飞速追赶的不安。
在武器挂载方面,美媒继续“偷换概念”。他们称F-35C能携带两枚2000磅制导炸弹,而歼-35只能挂载6枚空空导弹,看似F-35C火力更强,实则是对任务定位的误读。F-35C定位为多用途攻击机,必须腾出弹舱容积装重型炸弹;而歼-35则偏重制空作战,其弹仓设计更扁、更长,可容纳6枚中远程空空导弹或12枚小直径制导弹药。简单来说,一个是“打地面”,一个是“打飞机”。如果真在空战中碰面,谁更强根本不言而喻。

至于那句被不少军迷津津乐道的“F-35C的最大优势是它有机炮”……现代空战早已进入超视距导弹时代,机炮作用几乎沦为应急防卫。况且,F-35C的GAU-22/A机炮仅25毫米口径,射速有限,弹药仅180发,连两秒持续射击都难维持。美媒非要以此为核心论点,只能说明他们实在找不到更像样的优点。
从能量特征来看,F-35C的推重比更是尴尬。满载情况下仅为0.9,不如30多年前的苏-27,更不如歼-35的双发布局所带来的冗余与机动性。重量方面,F-35C空重高达15.78吨,比F-35A重了两吨多;半油状态下起飞重量超过21吨,性能可谓“臃肿”。相比之下,歼-35双发布局不仅提供更强的推力,也提升了安全冗余,在航母起降这一高风险环境中更具可靠性。

当然,必须承认F-35C的确积累了部分实战部署经验——它曾多次参与印太地区的联合演训。但这“经验”更多是维护与后勤上的“教训”。从频繁返厂维修到飞控故障频发,美军舰载机的维护成本高得惊人。而歼-35在设计上吸取了歼-15的教训,采用更先进的电传飞控与隐身维护结构,可靠性反而更高。可以说,F-35C目前最大的成就,就是让美国人先体验了一遍“隐身机的海上噩梦”。
总的来说,美媒所谓“F-35C相较歼-35优势明显”,其实更多是一种心理安慰。无论从气动设计、作战半径还是能量特征上看,歼-35都在关键指标上压过对手。美国真正担心的,是中国的舰载五代机体系正逐步成型——当歼-35大规模列装“福建舰”与后续国产航母时,美军在西太平洋的航空优势将首次被真正撼动。面对歼-35的崛起,F-35C或许唯一能炫耀的,只剩那门在甲板上生锈的机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