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标题和内容已经算是客气的
说得直白点,就是这些媒体普遍不相信歼-16能锁定美国隐身战斗机,因为数十年来美国对F-22/35的宣传,已经深入到几乎所有国家。而歼-16对绝大多数海外国家来说都是陌生的,演变成对歼-16性能的质疑,自然也就顺理成章(或许是因为歼-10CE在南亚的表现太出色,倒是没有过于露骨地质疑)。这个状态反映了当下中美航空工业面对的局面,特别是先进战斗机性能与宣传水平的巨大差距。

▲这还是在有歼-10CE打响名气的情况下
机动性曾是战斗机的生命,特别是在第五代战斗机问世之前,是衡量战斗机性能的关键数据。美国空军面对宿敌苏联时,也曾为F-22精心准备了矢量喷管,将“超机动性”变成现实。但随着苏联不复存在,后续问世的F-35,处于一家独大的绝对领先局面。为了降低设计成本、兼顾更多领域,最终放弃了“超机动性”。其搭载的矢量喷管,实际上只能用来支撑F-35B的垂直起降,对F-35的最高速度、机动性,并没有太大的积极意义。

▲F-35B严重影响了整个F-35系列
相比之下,歼-16的技术原型苏-27,是第四代战斗机的经典设计,机动性在四代/四代半里数一数二。国内在改进歼-11BS以推出歼-16时,虽然对硬件掌握并没有达到苏霍伊的水平,但对控制软件进行了全方面调整,使得歼-16得以彻底发挥机体潜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能选手”。最重要的是,两名飞行员虽然在传统上增加了总重负担,但也赋予了后座飞行员在激烈动作中,仍然自由操作空战武器的特性,这一点是单座战斗机永远无法媲美的。

▲只要能接受代价,双座布局的优势其实很大
因此,对于歼-16和F-22/35可能的近距离交手,特别是和F-35的交手中,歼-16锁定并驱逐的技术难度并不大。相比之下,F-22A的问题就要复杂一些,歼-16想要在交手中占据上风,就需要后方预警机和指挥系统的引导,以保证快速反应。举个例子,俄罗斯苏-30SM战斗机,曾在乌克兰战场上,经预警机精准指挥,连续甩开乌克兰发射的三枚远程防空武器。歼-16单挑F-22A基本不可能占据上风,但要是后者单打独斗,而前者有额外加持,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说白了,就是体系的力量
当然,这种和平时期的近距对抗,在实战中并没有足够的价值,因为F-22/35的隐身性能,才是真正碾压非隐身战斗机的本钱,也是当年美国空军敢于放弃F-35机动性和超音速巡航能力,打造史无前例的“低空战水平”主力战斗机的原因。对于这一点,经过印巴空战洗礼的大家,也都有足够清晰地认知。国内的解决办法,是加快歼-35量产和五代半歼-20A、歼-20S落地,以及六代机试飞的步伐。背后的逻辑在于,既然隐身才是核心,那就把隐身战斗机的数量、水平做到当前的技术极限,就看美国空军能不能跟得上。

▲有些东西其他国家还是能看明白的
现在海外媒体对于歼-16锁定F-22/35的成绩,普遍是不相信的,这其实并不是什么大问题,最好连美国空军也不相信。印巴空战前印度空军也不相信,自己以2亿多美元采购的“阵风”,面对单价不到1亿美元的歼-10CE,居然被打得落花流水。说到底,信不信并不重要,行不行才最关键,等到真在战场上交手,再转变态度可就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