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次反制的起因,还要回溯到差不多6个月以前,当时,美方就宣布要拿中国船舶“开刀”。
他们以所谓“中国海事物流业存在不公平竞争”为由,宣布自10月14日起,对中国企业拥有或运营的船舶、中国籍船舶及中国造船舶加收港口服务费。
按吨位分级收费,首阶段按每净吨征收50美元,计划分阶段递增至2028年。
特朗普的算盘打得挺精,想靠抬高中国船舶的成本逼走国际订单。
面对美方的无理施压,中方这次的回应既合法合规,又极具针对性。
具体来说,中方将对五类涉美船舶收取特别港务费:
美国企业或个人拥有所有权的船舶、运营的船舶、直接或间接持股25%及以上企业拥有或运营的船舶、悬挂美国旗的船舶,以及在美国建造的船舶。

收费按船舶每次停靠中国港口来算的,分四阶段实施,每净吨400元,后续逐年递增,至2028年达到每净吨1120元。
不难看出,这几乎跟美方对中国船舶的收费标准都对应上了,以美之道还治彼身。
同时,规则中明确“同一航次多港挂靠仅首港收费、单船年收费不超5航次”,既避免了过度叠加成本,也体现出了严谨性。
最让业界“惊呼”的是中方此次反制中暗藏的“魔鬼细节”。
不少分析初看时认为,美国在华运营船队规模小于中国在美船队,反制影响有限。
但深入规则条款便会发现,“美方持股25%及以上”这一界定,其实是个关键的“网眼”,几乎将大量与美国资本相关的船舶纳入范围。

要知道,美国的私募股权公司、银行这些资本玩家,在全球海运业布局很深,很多看着总部不在美国、跟美国没直接关联的航运公司,但其实背后都有它们的股份。
比如有些大型油轮运营商,表面上是欧洲或亚洲注册,但美国资本持股可能早就超过25%,按照新规,这些船只要停靠中国港口,都得按标准缴费。
以一艘巨型油轮为例,按起征点每净吨400元计算,单次停靠中国港口需额外支付约620万美元,这对依赖中国市场的美资航运企业而言,无疑是一笔沉重的成本负担。
这也恰恰说明中方这次反制不是“拍脑袋”,而是把美国航运业的资本脉络摸得很透,让那些想靠“借壳”“代持”规避成本的美资关联企业,没空子可钻。

中方这一精准反制举措,无疑让特朗普算盘落空:原本想靠打压中国海运业,一边帮美国本土造船业“回血”,一边在贸易博弈里占主动,现在这套思路显然走不通了。
而这场看似简单的港口费用调整背后,是中美在全球航运秩序中“规则捍卫”与“单边霸凌”的正面较量,更藏着美国产业链难以掩盖的脆弱性。
值得一提的是,中方这一举措也与近日商务部升级稀土出口管制形成巧妙呼应,共同构成了中方应对美方贸易霸凌的“组合拳”。
稀土管制卡住美国高科技与军工供应链的“命脉”,船舶特别港务费则直击美国航运企业的“成本痛点”,两者协同发力,既回应了美方的不合理打压,也为后续中美经贸磋商争取了更多主动权。

总之,距离美方加收港口服务费的实施日期仅剩最后3天,中方的反制措施已清晰传递出坚定的立场,如果美方坚持单边霸凌,中方也有足够的底气和手段奉陪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