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组合拳打在了美国军工的七寸上。看看那些明星装备对稀土的依赖程度就知道了。

每架F-35隐身战斗机需要消耗约417公斤稀土元素,主要用在雷达系统、激光制导装置和发动机的高温合金涂层上。发动机叶片涂层必须靠钇元素才能扛住1600℃的高温,雷达系统离不开钐钴磁体维持高频稳定性,就连隐身涂层也得掺稀土元素。没有这些材料,F-35的隐身性能和精准打击能力基本就废了,发动机也会因为耐不住高温直接报废。
海军的装备更夸张。一艘阿利·伯克级驱逐舰需要约2600kg稀土,一艘弗吉尼亚级核潜艇的用量高达约4600kg。这些稀土用在哪儿?核反应堆的屏蔽材料需要钐和铕,声呐系统的超磁致伸缩元件离不开铽和镝,推进电机的钕铁硼永磁体更是核心部件。现代舰艇用的永磁电机功率密度大、噪音小,采用传统直流推进电机的潜艇噪声值为105分贝,换用永磁推进电机能降到95分贝左右。别小看这10分贝,在水下作战中可能就是生与死的差距。

精确制导武器同样离不开稀土。美军的反辐射导弹、精确制导炸弹都需要稀土永磁电机作为伺服电机,用来控制弹头的姿态和方向。激光测距仪必不可少的玻璃着色剂也来自稀土元素。这些看似不起眼的部件,恰恰是现代精确打击武器实现"点穴式"攻击的关键。没有稀土,导弹的命中精度会大打折扣,甚至可能变成"瞎弹"。
更要命的是,这次管制卡住的不仅是原材料供应,更是整条产业链的咽喉。第62号公告明确规定,稀土开采、冶炼分离、金属冶炼、磁材制造等技术未经许可不得出口。第61号公告更狠,规定境外组织用中国原产的稀土技术或设备生产的稀土产品,向中国以外地区出口时,也必须获得中国商务部的许可。这相当于给全球稀土产业链装了把"中国锁",不管你在哪儿生产,只要用了中国的技术设备,就得按中国的规矩来。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说得很直白:"部分境外组织和个人将原产中国的稀土管制物项直接或者加工后再转移,直接或间接用于军事等敏感领域,对中国国家安全和利益造成重大损害或潜在威胁。"翻译过来就是——某些国家一边对中国搞技术封锁,一边却把中国的稀土拿去造武器,这种"又当又立"的做法,该踩刹车了。

五角大楼早就知道这个致命弱点,但现实情况比想象中更糟。机密报告显示,美国稀土战略储备已经快见底了,仅有500吨存量,不足以生产1200架F-35,现有库存只能维持4到6个月。更关键的重稀土元素镝和铽,储备仅剩42天用量,生产线随时可能全面停工。兰德公司2024年的分析直接指出,仅持续90天的稀土供应链中断,就可能迫使78%的美国国防承包商停产。
美国空军已经发出警告,稀土缺乏可能导致F-35战机生产放缓,并延迟雷达系统的交付。有媒体报道,洛克希德·马丁等军工巨头的生产成本因稀土短缺增加20%,导致交付延迟。美国军工企业的稀土库存仅能维持3至6个月,若供应链持续中断,无人机、导弹等武器系统生产可能全面停滞。这可不是危言耸听,俄乌冲突和中东局势已经大量消耗了美国的武器库存,现在补充生产线却可能因为原材料卡脖子而歇火。

正在研发中的第六代战机F-47面临的压力更大。每架F-47预计消耗800至1200公斤重稀土,用量是F-35的两倍。尽管五角大楼宣称已建立500吨战略储备,但面对F-47的研发需求和F-35的量产压力,这点库存杯水车薪。有分析认为,按照美国现有的稀土储备,研制出F-47原型机应该没问题,但要大规模批量生产,稳定的供应链缺口短期内根本补不上。
美国当然也在想办法自救。2020年后重启了加州芒廷帕斯矿的开采,还拉上澳大利亚的莱纳斯公司在德州建稀土分离厂,试图打造完整供应链。自2020年以来,五角大楼已经砸了超过4.39亿美元用于构建国内稀土供应链。但现实很骨感——芒廷帕斯矿主要产轻稀土,而军工最需要的钐、钇、镝、铽等重稀土,美国本土基本没有经济开采价值的矿源。

更关键的是技术壁垒。稀土的冶炼分离不是简单的化学反应,而是涉及复杂的工艺流程和环保处理。中国在这个领域积累了几十年经验,形成了完整的技术体系。美国想要在短时间内重建这套能力,面临技术、资金、环保、人才等多重障碍。有美国分析机构坦言,美国想要真正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至少还需要十年。
这次管制的精妙之处在于,它不是一刀切断供应,而是把审批权牢牢握在手里。商务部发言人强调,将"采取多种方式保障合理贸易需要",但对于"出口管制管控名单和关注名单"上的进口商,那就另当别论了。正常的商业用途该批还是会批,但军事用途特别是敏感领域的申请,就得掂量掂量了。
说到底,F-35的生产线能不能稳定运转,导弹库存能不能及时补充,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的审批结果。稀土这张牌,中国不仅握在手里,而且已经学会怎么打了。你想搞脱钩断链,就得先看看自己手里的牌够不够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