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终于找到俄罗斯命门,乌军导弹全部瞄准一处发起猛攻,打出的效果已经远超泽连斯基预料。长期以来,乌克兰对俄罗斯本土的纵深打击,多集中在军事基地、武器生产工厂、弹药库和指挥中心,虽造成一定破坏,但难以动摇俄战争机器的根本。

然而,自2025年8月以来,乌军战术发生战略性转变——把目标锁定在俄罗斯能源体系的关键节点:炼油厂。
这个调整迅速显现成效,标志着基辅终于找到了克里姆林宫的“经济命门”。
【精准打击新战略:从军营到炼油厂的致命转向】
与以往袭击的军事目标相比,炼油厂具有面积广阔、易燃易爆、防护薄弱的特点,极易因无人机或导弹攻击引发火灾和爆炸,导致长期停产。
更重要的是,炼油能力直接关系到俄军前线燃料供应与国家财政收入。乌克兰安全局(SBU)和特种作战部队系统性地策划远程打击行动,利用国产巡航导弹与远程无人机组合出击,深入俄腹地1200公里以上,精准摧毁关键设施。

乌军常以多架大规模集群方式发动袭击,实施饱和式打击策略。在目标选择上,攻势并非零敲碎打,而是针对年产能超千万吨的国家级炼化枢纽实施集中打击。
多个战略级炼油厂接连受损,造成俄罗斯炼油能力出现历史性下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位于伏尔加格勒的炼油厂,年加工能力达1500万吨,占全国总炼油能力近6%。9月18日,乌军发动突袭,迫使该厂全面停产。
【重创大型炼化基地:产能断崖式下降】
此前,萨拉托夫炼油厂(年产能580万吨)已在8月和9月两次遭袭,生产线反复中断;新库伊比雪夫斯克炼油厂(830万吨/年)、锡兹兰炼油厂(850万吨/年)也相继被击中,陷入停摆。

更严重的是,9月14日凌晨,乌克兰对列宁格勒州基里希炼油厂发动毁灭性打击。该厂年处理原油高达1770万吨(约每日35.5万桶),是俄罗斯西北部最重要的成品油生产基地之一,为圣彼得堡及周边地区提供大量汽油、柴油和航空燃油。袭击引发剧烈爆炸与大火,部分装置严重损毁,恢复时间预计长达数月。
另外,俄罗斯多个年炼油能力600-850万吨的大型炼油厂也未能幸免。这些设施不仅服务于国内市场,更是俄军南方战线燃料补给的关键节点。
据统计,自8月以来,乌克兰已对17家俄罗斯炼油厂发动27次袭击,累计瘫痪俄罗斯约8000万吨年炼油产能,占到全国总量的32%。
【财政与后勤双重绞杀:油价飙升、燃料短缺蔓延】
炼油系统的崩溃正引发连锁反应。彭博社数据显示,仅8月份,俄罗斯就损失了每日110万桶的炼油能力,被迫实施汽油出口禁令,并将部分柴油调往国内以缓解供应危机。国际能源署(IEA)报告指出,8月俄原油和燃料出口收入同比下降6.4%,跌至两年来最低水平。
在国内层面,燃料短缺已从远东和克里米亚扩散至欧洲部分多个主要地区。今年以来俄罗斯国内汽油价格涨幅达50%,军队运输、民用交通乃至农业机械均受到严重影响。

受国际油价下跌及乌克兰频繁袭击炼油设施影响,俄罗斯油气收入持续下滑。1至8月累计收入同比2024年下降20.5%,已经不到800亿美元。
路透社预测,俄罗斯2025年9月的石油和天然气收入将环比8月继续下降3%,同比2024年9月进一步锐减23%,收支压力进一步加剧。而这一趋势若持续,将直接影响普京政府为战争融资的能力。
【国产利器显威:“火烈鸟”导弹改变游戏规则】
此次打击之所以能取得前所未有的效果,离不开乌克兰自主武器系统的突破。特别是FP-5“火烈鸟”重型巡航导弹的投入使用,彻底改变了战场态势。
该导弹射程达3000公里,可携带1吨重的高爆弹头,远超此前无人机仅10-100公斤的载荷能力。而造价仅为西方同类导弹的三分之一,却具备极强的毁伤力。

泽连斯基称其为“最好的导弹”,并计划年底前实现每月量产200枚以上。早期实战表明,“火烈鸟”突防能力强,在克里米亚测试中两枚命中目标,仅一枚被拦截。随着产量提升,乌克兰有望对俄能源网络展开饱和式打击。
【结语:战争进入新阶段,经济绞杀成胜负手】
乌克兰通过持续打击俄罗斯炼油厂,成功将战场从顿巴斯推向莫斯科的财政预算表。
这不仅是军事胜利,更是战略智慧的体现——用低成本无人机和国产导弹,撬动俄罗斯最核心的经济支柱。
当炼油厂浓烟滚滚、加油站排起长队时,克里姆林宫的战争可持续性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这场“无声的制裁”,或许正是结束战争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