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赶紧打开你的“时光魔盒”,和大家分享中山路(包括中山中路、中山北路和中山南路)的老照片、老故事。
市民金志昂先生看到报道,联系了橙柿记者,分享了中山路那些金叶子的故事。
武侠小说里常出现的金叶子
和中山路很有渊源
以前,我们只在武侠小说里看到过金叶子,在南宋时,这可是购买力最强的货币,这样的金叶子,金先生拿出了一张。

四四方方的,长约10厘米,宽约4厘米,每张叶子和纸一样薄,因年代久远不再平整,挤压出了很多皱纹。
金先生说,十多年前,他在一位南京本地人手里发现了这张金叶子,花费重金买下收藏。
“我是杭州人,曾在中山中路工作与生活,对这条路蛮有情怀的。这页金叶子与这条路很有渊源,我一定要让它回来。”

橙柿记者注意到,这些金叶子上都有铭文,中间是“陈二郎•十分金”的铭文。
金先生介绍,南宋时期的金叶子,由官府指定的工匠完成,金叶子上都戳有铸造者姓名的印记。

因为金叶子具有高价值的特性,多用于大宗商品贸易,交易时,会采用切割称重的方式计价。
可以想象,当年的商贾在大宗交易完成后,将剩下的金叶子小心翼翼夹在书里。

一张金叶子在当年的杭州,究竟购买力有多强?
金先生介绍,一张金叶子重37.3克,约合南宋时的一两。
有研究者考证,岳飞的孙子岳珂在《金陀续编》中记载,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时,每两金子等于三十贯铜钱。
根据《宋史》,一贯钱等于770文钱,所以一张金叶子约合23000文钱。
《中国历代粮食价格问题通考》中记载,绍兴二年(1132年),一石米的价格是2000-3000文钱,所以一张金叶子大概可以买10石米,在宋代一石约等于120斤。
粗略估算,一张金叶子大约可以买1200斤米。
金叶子来自中山中路到惠兴路这一段
当年的铁线巷
“我和金叶子,有理不清的渊源。”
金先生说,30多年前,自己大学毕业,分配到了家电公司,办公地点就在中山中路上,距离邮电路一箭之遥。
金先生回忆,自己就职的公司在中山路上,主营产品是华美冷柜。那个时候,杭州有四个很大的家电品牌:,华美冷柜、乘风电扇、东宝空调,还有金鱼洗衣机。
那时买家电和自行车手表一样,都要凭票,非常紧俏,一张票,只能买一台冷柜或电视机。不像现在,商场里一逛,家电就到手了。
家电公司一箭之遥的地方,就是邮电路。

在南宋商业历史上,“铁线巷”是临安城中一个如雷贯耳的地名,用于告知制造金叶子的金银铺的具体位置。
今天的邮电路东段,也就是从中山中路到惠兴路这一段,曾经被称为“铁线巷”。

顾名思义,这里可能曾经是繁华的花市,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购买花卉。
进入民国时期,为了纪念辛亥革命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宋教仁,这一段路更名为“教仁街”。
1966年,由于邮电路东段设有杭州市电信局,这条街道再次更名为“邮电路”。
从“铁线巷”到“花市街”,再到“教仁街”,最终定名 “邮电路”,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
在南宋,中山路上满满的不是奶茶店
而是金银铺
杭州出土的众多金铤和银铤中,均有“铁线巷”戳记。
金先生介绍,这样的南宋金叶子,面世数量并不多,杭州曾在旧城改造时,城站考古也发现过两三张。

这说明,从南宋开始,中山路一直是杭州乃至全国的商业核心之地。
宋代吴自牧的《梦粱录》和耐得翁的《都城纪胜》有寥寥几句,说从五间楼到官巷(今天的清河坊到官巷口),有金银铺“百余家”。
一公里的脚程,走走十几分钟。
倘若我们回到800多年前的南宋,这条路上流行的不是奶茶铺,而是密密麻麻的金银铺上百家。

时光流转到20世纪,1907年10月,浙江最早的商业银行——浙江兴业银行在杭州创办。再到1947年3月,杭州市银行成立了。
杭州先后出现过70多家不同名称的银行,大都聚集在中山中路及其周边一带。
同一座城市,同一条道路,相隔800年,金银铺和现代银行,分别活跃在这里。
“这不是巧合!”金先生说,中山中路说起来很长,其实核心商业区就是那么一块。

一张金叶子,一条中山路,见证满城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