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2018年,他的对手变成了癌症。
那一刻,他的人生,从“守护别人”,变成了“拯救自己”。
而他的“战场”也被逼着从新西兰转到中国。

为治病已花光积蓄
他患的是high-risk myeloma(高风险型多发性骨髓瘤),简单地说就是一种血癌,而Stu的类型属于高风险型,治疗难度大、复发率高。

在新西兰,他接受了三次干细胞移植,花掉了积蓄,还用KiwiSaver买了不被政府报销的抗癌药。
你能想象吗?一个一生奉献给社会的英雄,最后却要靠卖掉未来的生活来换取活下来的机会。
美国和澳洲都太贵了
今年,他的癌症再次复发。
医生告诉他:唯一的选择是做尖端的CAR T疗法。
在美国或澳洲做这手术,要花费近100万纽币,而在中国,只要15万纽币。
听起来“便宜”,但对普通家庭来说,依旧是天文数字。
他们只好筹款,把亲友的爱与陌生人的善意,换成手术室里的希望。

中国医院给了他奇迹
Stu在上海仁济医院住了七周。
五周都躺在病床上,忍受痛苦和风险。

最后,他挺了过来。
医生告诉他:病情已完全缓解。

这意味着,他可以回到新西兰,甚至重返工作岗位。
一个濒临绝境的人,活生生又“捡”回了一条命。
而此时此刻,在中国,同样有四个新西兰人正在接受治疗:两个已经缓解、两个还在继续努力。
他们用身体证明:在遥远的中国,真的有一条活路。
”应该与中国合作救命“
因为在新西兰,等待,就是判决。
干细胞移植的等待期越来越长,有人等到生命熄灭。
而一些新药,根本没有进入新西兰市场。
本周,连新西兰卫生部长Simeon Brown都承认,由于新西兰三家移植中心在提供标准骨髓移植方面出现延误,导致部分患者最终只能进入姑息治疗。

他说:“这对我来说极其令人担忧,我理解这对患者和他们的家庭来说有多么压力山大。”
可光“担忧”,能救谁呢?
Stu感慨说:“新西兰不可能追上中国的速度与投入。”
他呼吁“新西兰应当和中国这样的国家合作,以获取先进治疗,而不用自己去一点点摸索,这可能是我们唯一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