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一鸣接连打出更多王牌。
豆包超越deepseek登顶榜首
国内AI大模型百花齐放
越是竞争激烈的赛道,就越不可能存在永恒的领跑者。
近日,QuestMobile最新发布的2025年8月数据显示,豆包月活跃用户规模超越DeepSeek,登上中国原生AI App月活榜第一。

图源:QuestMobile
数据显示,8月豆包月活跃用户规模达15742万,环比增长6.6%,从第二名升至第一名。
而曾居首位的DeepSeek,该月的用户规模虽仍维持在亿级水平,但环比增速为-4.0%,排名下滑1位,降至第二。
稳坐第三宝座的,则是该月表现格外亮眼的腾讯元宝,以环比增长22.4%的成绩,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与此相对的是,Kimi出现了规模量级下降的情况,环比增速为-9.6%,暂时位居第四。
即梦AI则在“AI创作设计”赛道,发挥了差异性优势,本月环比增速10.8%,位居第五。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前十榜单中还多了个新面孔,蚂蚁集团旗下的AQ App(医疗领域)以60.1%的环比增速,首次入围中国原生AI App月活榜TOP10。
回望2022年底,ChatGPT横空出世,引爆全球AI浪潮。
国内一众大厂摩拳擦掌,竞相布局,阿里、百度等巨头更是草蛇灰线、筹谋已久。一时之间,各种AI应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出。
很快,2023年,抖音组建大模型团队,并于下半年正式成立Flow部门,专注AI应用。同年8月,豆包正式亮相。
刚推出时,豆包还略显低调,月活跃用户不足10万,比起其他先行者并不占优。
但起步晚不意味着跑得慢。豆包的成长速度让人惊叹。仅用三个月时间,豆包AI的月活用户就突破1000万大关。
而如今,相较于其他软件,豆包和DeepSeek的月活规模可谓断层式领先。这也反映出国内主流AI的用户使用偏好及各自的受关注程度。
不过,虽然这次deepseek短暂落后,但二者的优劣肯定不能以一次国内月活数据的高低来判断。
这次数据折射出的,更多还是二者在战略定位上的差异,以及满足用户需求路径上的不同。
很多用户在使用豆包和DeepSeek时候,往往会发现二者的风格有所差异。
具体而言,DeepSeek更擅长处理专业信息,并给出精准的解析和综合性判断;而豆包强大的多模态融合能力,能够支持它生成图片描述、进行图片创作,甚至进行语音对话,应用场景更加丰富,能够充分满足大众日常所需的各种服务。
相较于DeepSeek对专业数据、丰富案例的高质量输出,豆包的功能多元、强大且较为均衡,且显得更加生活化和娱乐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使用门槛,促使用户群体更加广泛。
除此之外,豆包背靠抖音集团的生态支持,在流量、数据等方面也具备独特优势。
一方面,豆包拥有巨量引擎的泼天流量。抖音系应用庞大的用户基本盘,以及企业“大力出奇迹”的投流,都让豆包能通过高强度的曝光,迅速打开知名度。
另一方面,抖音集团丰富的产品生态,能为豆包的训练提供支持,有利于豆包的多模态能力的升级与发展。
前不久,字节跳动Seed团队宣布推出豆包图像创作模型Seedream 4.0,支持文生图、图像编辑及多图参考等功能。用户可通过豆包App、火山引擎等平台使用。
9月11日晚,Seedream 4.0发布才两天,就超越了谷歌的Nano Banana,一举拿下Artificial Analysis「文生图」和「图像编辑」两大榜单的第一。
这让主编想起了美国管理学家吉姆·柯林斯在《从优秀到卓越》一书中提到的“飞轮效应”。
他指出,企业的成功就像是推动一个巨大的飞轮。为了使静止的飞轮转动起来,一开始需要使很大的力气。
但每一圈的努力都不会白费,当达到临界点后,飞轮就能凭借惯性持续快速转动,后续只需少量推力就能维持。
而如今的豆包,也颇有几分踏上“数据飞轮”的迹象。海量的用户,带来丰富的交互数据。数据又优化模型能力,能力提升,再吸引更多用户,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AI时代的电商人,如何顺势起飞
抖音创始人张一鸣曾经说过,对事情的认知是最关键的。你对这件事的认知越深刻,就会越有竞争力。
这句话放在AI 席卷各行各业的今天,显得格外贴切。
近年来,AI 就像一股强风,吹遍了电商行业的每一个角落,大到巨头企业,小到个人卖家,没有谁能置身事外。
而不同的认知深度,决定了商家的发展状态:有人靠AI 降本提效、抢占红利;有人对 AI 抵触观望,原地踏步甚至逐渐被市场淘汰;还有人因滥用AI踩中红线,最终付出惨痛代价、得不偿失。
正如之前提到的,几乎所有电商大厂都在大力加码AI,尤其重视研发大模型,并推动其与电商业务深度融合。
这种融合带来的赋能效应,也确实肉眼可见。
在运营推广方面,得益于AI技术的不断提升,阿里妈妈、巨量千川等营销平台也进一步数字化、精准化。
从定位用户圈层,到优化投放方案,商家进行推广营销的性价比和效率都大大提高。这也解决了很多商家“不会投、投不准”的烦恼。
在直播电商领域,AI的存在感也越来越强。
今年6月,罗永浩数字人在百度电商直播间首次亮相,吸引了超1300万人次观看,GMV突破5500万元。

再往前,去年4月,刘强东的AI数字人“采销东哥”亮相京东采销直播间,开启带货首秀。刚上播30分钟,观看人数就突破千万大关;不到1小时,直播间观看量超过2000万,整场直播累计成交额超5000万元。

如今,成本相对低廉、可以24小时无间断直播的AI数字主播们,已经成为直播间里一股不可忽视的有生力量,帮助不少“不会直播、不敢出镜” 的中小商家打开销路。
AI 不只是商家的帮手,还能帮消费者 “省心购物”。
例如,淘宝近日就在低调测试两款AI搜索产品:AI助手和AI万能搜。
前者类似电子导购,可以引导、帮助用户细化需求。后者则更像智能助理,可以解决用户不知道要买什么的问题。
当然,凡事很难尽善尽美。与AI有关的行业乱象同样不少,很多商家和消费者都遭过殃。
有卖家用AI假图展示商品还不标注,不仅图片失真没有参考价值,还存在严重的“货不对板”。
也有买家用AI 生成商品破损、变质的假图,以此骗取 “仅退款”,有的甚至连图片上面的AI水印都没去掉,真是让商家有苦说不出。


而面对这些乱象,平台也看不下去了,纷纷出手治理。
今年3月,淘宝率先出手,整顿AI假图,严厉打击利用AI假图欺骗消费者、侵害原创品牌商家的违规行为。

9月初,抖音电商公布了一批违规案例,对这些滥用AI技术的商家和达人实施下架、清退等惩罚。如使用AI仿冒名人带货、用违背常识的AI内容宣传商品、用AI“挂羊头卖狗肉”等行为,都被严肃治理。

说到底,AI只是工具,关键是谁在使用它、如何使用它。
其实,对大多数电商人来说,未必要非常精通AI技术和算法,但最好要做到“善用 AI 工具”。学会灵活运用平台提供的免费AI功能、严守合规底线、理解基本的运作逻辑——做到这三点,就已经领先于很多人。
在主编看来,AI就像行业的一个“筛子”。筛选出那些愿意认识新变化、利用新工具、抓住新机遇的人,同时淘汰掉那些抵触变化或者盲目冒进的商家。
而随着电商行业步入新的拐点,商家们必须紧跟AI时代洪流,才能避免掉队,实现弯道超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