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常务副国务卿兰道(Christopher Landau)在X平台表示,如果“让美国再次伟大”(MAGA)的支持者认为居住在美国的外国出生者在言论或行为上存在“美化暴力”的情况,应向国务院举报。兰道写道:“鉴于昨日一位重要政治人物(指柯克)惨遭暗杀,我想强调,美化暴力和仇恨的外国人并非我们国家的欢迎访客。”他补充道:“请随时将外国人的此类言论告知我,以便国务院能够保护美国人民。”
週三(9月10日),知名特朗普支持者、现年31岁的右翼活动人士柯克(Charlie Kirk)在犹他谷大学举办一场问答活动时,被一名枪手开枪击中颈部,瞬间涌出大量鲜血后倒地,随后在医院被宣告死亡。
据路透社报道,两名了解调查情况的消息人士周五表示,右翼活动人士柯克枪击案中被拘留的嫌疑人名叫泰勒·罗宾逊(Tyler Robinson),现年22岁。

FBI公布的悬赏图片显示一名男子身穿深色长袖T恤衫头戴棒球帽图像来源: FBI/ZUMA/picture alliance
柯克是特朗普最亲密的盟友之一,以支持拥枪权、反堕胎、反移民和宗教等右翼观点,并在大学校园里激起政治辩论为人所知。
特朗普在“真实社群”上发文呼吁各界为他祈祷,随后在发言人证实他死亡后,下令全美降半旗4天。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发表的演说中,特朗普称柯克是“真理与自由的殉道者”,并批评“激进左派”的言论对柯克遇刺事件“负有直接责任”。
众议院议长杰克逊(Mike Johnson)表示:“政治暴力在美国社会已变得过于普遍。这不是我们的价值观,它违背了我们国家的核心原则。”
美国《新闻周刊》询问国务院,兰道的表述将如何反映在签证政策上?国务院一位发言人表示,特朗普政府认为不应该向那些居住在美国、但不符合国家安全利益的人发放签证。
今年5月,美国国务卿鲁比奥曾宣布,特朗普团队将“大力撤销”中国学生的签证,包括那些与中国共产党有联系或在“关键领域”学习的学生。
他还称,国务院正在修订签证标准,“加强审查”未来所有来自中国(包括香港)的申请。
相关报道:言论自由≠为暴力叫好!美国国务院警告:外国人庆祝刺杀恐失签证,中文社交媒体也能当证据
9月10日,美国保守派青年领袖查理·柯克(Charlie Kirk)在犹他谷大学演讲时遭枪击身亡,年仅31岁,留下妻子与年幼的孩子。这起暗杀震动全美,不仅因为受害者身份特殊,更因为它再次把“政治暴力”推到社会焦点。

在全美普遍谴责凶手、悼念死者的氛围下,美国政府迅速表态。

副国务卿蓝道(Christopher Landau)在社交平台发文,明确警告:任何外国人如果在网络上“赞美、合理化或轻视”柯克的遇刺,可能面临签证或入境方面的处罚。
他还呼吁用户举报相关内容到国务院(State Department),并表示领事部门会密切监控。

这并不是川普政府第一次把社交媒体言论与移民政策挂钩。近年来,美国已逐步强化相关审查:
大多数签证申请人被要求提供社交媒体账号,供官员直接查看言论。
移民执法机构被要求关注参与校园亲巴勒斯坦抗议的外国学生。
移民局宣布,在审批绿卡和签证时,可以考虑申请人是否存在“反美观点”。
如今,柯克之死被纳入这一体系。换句话说,对美国而言,“是否可能为暴力杀人喝彩”成为筛选外国人能否入境的新标准。

从法律角度,美国政府拥有较大裁量权。签证是政府授予的特权而非权利,美国可以基于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甚至价值考量来决定是否让外国人入境。因此,当外国人发表被视为“支持或合理化暴力”的言论时,美国政府完全有法律依据采取措施。
从社会道德角度来看,对一个年轻父亲的遇害表示庆祝或冷嘲,确实会被视为不人道。无论政治立场如何,大多数人都能认同这一点。
或许你不认同他的观点,但不会为暴力喝彩,这显然与文明社会的基本底线背道而驰。因此,许多人会认为政府有理由采取行动。

在美国,不只是外籍人士需要谨慎发言,连本国公民如果在公开平台上为柯克之死叫好,也遭遇严重后果。
比如,NFL卡罗来纳黑豹队开除了一名公关员工Charlie Rock,因他在社交媒体上发帖嘲讽;

DC漫画公司取消了作者Gretchen Felker-Martin的新连载,因为她发文侮辱柯克;

国防部教育体系的幼儿园老师Kristen Eve在Facebook上说柯克是“垃圾人”,很快删除账号;

田纳西州立大学的助理院长Laura Sosh-Lightsy因发帖“零同情”而被学校解雇;

加州州立大学教授Anne Luna-Gordinier发了讥讽性的表情包,也因此丢掉教职。

甚至还有佛罗里达州小学老师、司法部工作人员,以及英国牛津辩论社的新任主席,都因在网络上发表类似言论而遭到舆论围攻和处罚。

不过,这项措施仍然带来一些值得关注的现实问题。
在执行层面,最核心的难点是标准模糊。蓝道提到的“赞美、合理化或轻视”柯克之死,本身缺乏清晰界限。直白的叫好,比如“杀得好”,几乎肯定会被认定为支持暴力;但如果有人写“活该”或“这是报应”,可能会被理解为合理化;而冷嘲、讥讽、甚至用恶搞表情符号调侃,也可能被解读成“轻视”。
更复杂的是,不同语言与语境的差异可能进一步放大误解。比如在中文环境里,有人可能在微信公众号或朋友圈里发了一句讽刺或冷笑话,本意是批评极端主义,但翻译成英文后却可能被理解成“为暴力背书”。
虽然官方没有点名其他语言,但根据目前签证申请必须提供个人各类社交媒体账号的政策,中文社交媒体同样可能成为证据。一旦内容被截图举报,就落入蓝道所说的“bring such comments to my attention”的范围。换句话说,即便是微信、微博上的嘲讽和辱骂,只要被跨语言、跨平台传播,也可能被美国官员采纳为依据,影响签证或居留资格。
这种不确定性让很多外国人更加谨慎,宁可避免讨论此类敏感话题,也不愿冒险触碰模糊的“红线”。

查理·柯克的遇害是一场令人痛心的悲剧,也暴露了美国社会深层次的撕裂。在全社会谴责暴力的同时,川普政府选择通过签证与移民政策来设立“言论红线”。

从法律和道德角度看,这一做法有其合理性,但如何把握尺度,避免把“限制冷血言论”扩大为“限制一切不合口味的声音”,将是未来必须面对的挑战。
在美国,言论自由并不意味着可以毫无限制,甚至为杀人叫好。对于美国政府来说,支持恐怖主义、为政治暗杀叫好、或散布仇恨言论,都被视为越过红线。归根结底,如果选择来美国求学、工作或生活,就意味着要遵守这个国家的规章制度。即便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也必须明白,这里的社会底线和价值观并不容轻易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