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乌军将外国雇佣兵当俄军,激战两天才醒悟(组图)

本来就在战场上落入下风的乌军,可谓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又闹出了一个令人目瞪口呆的国际大乌龙。



(乌军中的哥伦比亚雇佣兵)


据俄媒最新报道,日前在乌克兰苏梅州的前线,乌军与一支哥伦比亚雇佣兵连队爆发激烈交火,双方足足打了两天,动用炮火和无人机互相攻击,用俄军消息人士的话说,这场冲突死伤惨重,如同一场“屠杀”,而乌军和雇佣兵打得如此激烈,目睹全过程的俄军侦察小组甚至一度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据报道,此次误击事件发生在苏梅州的萨德基村,一支哥伦比亚雇佣兵部队发现附近出现了一支“俄军部队”,对方正在周边的森林里构筑防线,因此决定“先下手为强”,偷偷包抄对其发动猛烈进攻。



(哥伦比亚雇佣兵举行葬礼)


然而,这支“俄军”原来是乌克兰第80空中突击队的部队,面对突如其来的遭遇战,乌军也陷入了混乱,将雇佣兵部队当成是俄军,直接就地发起了反击,在整整两天时间里,双方都没有进行有效沟通,直到最后上级通知,才发现“大水冲了龙王庙”。

这起乌龙事件反映出的,不只是前线的混乱,更是乌军内部指挥和通讯体系的严重问题。在现代战争中,战场信息化、实时联络和统一指挥是基本要求,但乌军却在最关键的时刻将友军误判为敌军。



(泽连斯基)

这说明乌克兰军方的指挥链条混乱、战场识别体系不健全,更没有有效的沟通与确认机制。一支部队与盟友之间无法保持顺畅的情报沟通,最终只能陷入各自为战的状态。

更关键的是,这次“误击”凸显出乌军对外国雇佣兵的依赖与困境。自冲突爆发以来,乌克兰军队伤亡惨重,大量训练有素的本国士兵被消耗殆尽,导致战斗力严重不足。为了填补战场缺口,基辅当局不得不大规模引入外国雇佣兵。

据哥伦比亚方面消息,目前约有5000至6000名哥伦比亚雇佣兵在乌作战,死亡率高达10%至12%。



(乌军中的哥伦比亚雇佣兵)


换句话说,每十个赴乌的哥伦比亚雇佣兵里,就至少有一人永远留在了俄乌前线。哥伦比亚政府已经公开承认这一现象,甚至呼吁国会尽快批准《联合国反对招募雇佣军公约》,以制止局面进一步恶化。

雇佣兵的引入,表面上缓解了乌军人力紧张的问题,但背后却隐藏着极大隐患。首先,雇佣兵并非基辅的正规部队,他们的训练体系、作战语言、战术习惯与乌军本土士兵差异巨大。

双方缺乏统一的指挥框架,也缺乏共同训练的磨合,导致在高压战场环境下极易出现误判。此次在苏梅州的“友军互殴”,正是这种问题的集中体现。



(乌军中的外籍雇佣兵)


其次,雇佣兵的忠诚度和战斗意志存在不稳定因素。他们中的很多人是为了金钱和积累战斗经验而来,并非出于保家卫国的使命感。

这意味着一旦战局不利,雇佣兵的投入程度和坚守意志远不如正规军。而乌军本土兵力的严重短缺,又迫使基辅不得不依赖这些“外来的和尚”。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次乌龙事件并非孤立。随着乌军不断补充来自波兰、格鲁吉亚、哥伦比亚等国的雇佣兵,类似的沟通障碍和误击风险将越来越大。这不仅会进一步削弱乌军的作战能力,也会在国际舆论场上制造巨大的负面影响。



(泽连斯基)

想象一下,当乌克兰军队被曝出在前线大规模“自相残杀”,无论在民众士气还是盟友支持上,都会造成沉重打击。与此同时,俄罗斯军队则可以利用这一点,集中力量在关键方向发动突击,进一步消耗乌军有限的战斗力。

可以说,这场“友军互殴”的闹剧,不仅仅是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乌龙,更是乌军全面困境的缩影。随着冲突的持续,乌军的整体战斗力正在不可逆转地走向衰落,如果无法尽快停火休战的话,那么等待乌军的很可能将是全面的失败。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