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梅内伊发表讲话)
因此,此番表态看似石油改革,但直指中国这个唯一救命稻草。哈梅内伊言下之意似乎是,“不能只抱紧东方大腿,得找新主顾!”然而,当国内民众因通胀饿得前胸贴后背时,领袖高谈“客户多元化”,是否等同于饥民挑剔菜单呢?
我们知道,特朗普政府今年2月重启“极限施压”政策,誓言“将伊朗石油出口降至零”。石油收入占伊朗财政90%以上,若出口彻底瘫痪,伊朗统治恐将崩溃。哈梅内伊的“多元化”本质是分散制裁风险的求生策略。这种担忧在理论层面无可厚非——当92%的石油命脉系于单一国家时,任何主权政权都会如坐针毡。但德黑兰必须直面残酷现实:在特朗普制裁的铜墙铁壁下,全球敢买、能买、愿买伊朗石油的国家用一只手都数得过来。

(伊92%出口石油依赖的“中国血管”)
印度曾为伊朗第三大买家,但早被美国“长臂管辖”吓退,于2024年终止进口;土耳其零星采购难成规模,且受北约立场制约;欧盟对伊禁运未解除,日韩受美国威慑。同时,沙特增产填补伊朗缺口,美国页岩油抢占份额,德黑兰几无腾挪空间。可以说,全球敢买伊朗石油者唯中俄,而俄罗斯自身深陷能源战。伊朗若真能实现“客户多元化”,需同时满足三重奇迹:美国解除制裁、中印欧无视威胁购油、国内非油产业瞬间崛起。这近乎天方夜谭。

(这些石油只有中国要)
伊朗“去中国化”的想法,在现实面前有一丝荒诞。要知道,不是中国非伊朗的折扣油不可,而是德黑兰政权需要中国的续命钱。若真切断对华石油出口,不夸张地说,伊朗财政将瞬间失血60%以上,经济崩盘、民生凋敝、街头暴动或将如海啸般吞噬政权根基。

(德黑兰男子在购买涨价的烤面包)
笔者认为,哈梅内伊此刻喊“石油改革”,在政治层面有甩锅意味,将一些问题的矛头指向“买家砍价太狠”。至于经济层面,伊朗对华石油出口长期打折,德黑兰或许觉得这生意不划算,但这对其贡献了真金白银的收入,正是这笔钱养活了革命卫队,补贴了民生维稳。伊朗眼下只有两条路:吃中国饭好歹续命,要么可能饿死。

(德黑兰破局之道在于落实“东方生命线”)
事实上,德黑兰破局之道不在虚妄的“找新买家”,而在落实现有的“东方生命线”。2023年签署的《中伊25年全面合作计划》明确约定中方投资数百万美元升级伊朗能源设施,这正是提升石油产能、降低生产成本的务实路径。当哈梅内伊指出“工具老旧”时,其潜台词无非是西方封锁下连钻头都买不到,与其空喊“技术升级”,不如借中国产业链之力重建石油工业体系。毕竟,只有先靠中国输血活下来,才可能站着对着全世界谈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