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该报告由前美国海军陆战队军官格雷泽(Dan Grazier)、战略学者西本斯(James Siebens)及中国经济专家罗林斯(MacKenna Rawlins)共同撰写。报告从四个层面剖析中国(大陆)的“攻台困境”:
一是核战风险:美中均拥有核武,台海冲突可能升级为核武战争,这是北京无法轻忽的底线。
二是政治代价:中国人口老化、一胎化政策导致适龄兵员锐减,青年“反战情绪”显著,高伤亡可能使社会动荡。
三是经济自损:台湾海峡为全球重要货运航道,封锁与制裁将重创中国贸易命脉,对中国伤害更甚于敌方遭受的损失。
四是地形挑战:台湾本岛湿地、水田、山脉与密集城市交错,两栖登陆难如登天。报告引用美军俗语“Tanks don’t go where the cattails grow”强调坦克难行。
报告认为,这些障碍使“攻台”极不可能,军事难题或可克服,但代价极高。
不过,报告也自我质疑此叙事是否过度依赖“理性行为者模型”(rational actor model),忽略战略误判、“内部权力”斗争或“有限战争”升级的可能,并呼吁美国政策圈进行更现实的风险评估。
对于史汀生中心这一报告的分析,前美国国防部官员Tony Hu半信半疑。他指出,西方战略圈经常犯下“镜像思考”(Mirror Imaging)的错误,用西方式逻辑推断中国的战略决策。
关于第一个困境,Tony Hu认为不太可能,“核交换将重创中华民族,使中国部分地区变得无法居住”,但美国是否能为此付出代价呢?
关于兵员不足的问题,他也认为影响被夸大,“若中国父母真忧心失去唯一孩子,他们从一开始就不会允许孩子参军。”
不过对于台海战争将对中国经济造成的重大损害,Tony Hu非常认同。他表示,大陆沿海经济区既是经济引擎,也是战时最易受创的区域。
至于第四点所谓“地形挑战”,Tony Hu 把重点没有放在台湾本岛的复杂地形,而是认为台湾海峡是“完美的杀戮地带”(kill zone),解放军“无处可藏”,“攻台成功机率不会超过5%”,他以俄乌战争为例宣称,单纯的导弹洗地并不能决定战争胜负,因为最终仍须跨越障碍才能占领。他建议台军只要“保有足够的机动导弹,就能有效慑止敌人”。
不过,TonyHu也认为解放军存有胜算的关键点在于,“依靠渗透台湾的第五纵队”,“于战前与战时进行破坏与制造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