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射新一代国产空射高超声速远程弹道核导弹的轰-6N轰炸机的想象渲染图
根据国内媒体援引2025年“9.3”阅兵领导小组办公室于8月20日上午发布的消息,在即将举行的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式中,我军将首次展示空基战略核武器,而这也是国产空基战略核武器首次对外公开展示。

▲第一枚国产空投型原子弹的等比例模型
1965年5月14日9点59分10秒,我国使用轰-6甲轰炸机(为适应空投核弹需要,而对原装进口的苏联图-16轰炸机进行改进后的型号)进行了首次空投原子弹(原子弹代号:A2923)爆炸试验,并取得了成功,此举宣告着我国已初步具备了对敌方目标实施空中战略核打击的能力。之后的1967年6月17日,我国再次使用轰-6甲轰炸机进行了首次空投氢弹(氢弹代号:H639-23)爆炸试验,而这也标志着我国的空中战略核打击能力再次得到提升。

▲第一枚国产空投型氢弹的等比例模型
不过,受限于轰-6系列轰炸机的航程较短以及不具备隐身突防能力的原因,使得这种轰炸机一方面无法直接飞到强敌国土上空进行空中核打击,另一方面,也无法突破现代化防空系统的拦截。虽然,我们曾经考虑过给配套轰-6K轰炸机使用的长剑-20空射巡航导弹换装核战斗部,来提高这一型轰炸机的远程空中核打击能力,但这个技术途径最终也没有得以实现,且即便实现了,以长剑-20空射巡航导弹的突防性能和射程来,其对于强敌的威慑能力,也十分有限,且也无法有效对强敌的领土进行核打击,再加上后来国产新一代隐身远程战略轰炸机一直没有装备,因此,也就导致了中国空军的空中战略核打击能力一直存在于一种“有名无实”的状态。

▲挂载长剑-20空射巡航导弹和空地-63空面导弹的轰-6K轰炸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军工单位一方面抓紧研制新一代隐身远程战略轰炸机,另一方面,则是另辟蹊径,通过开发新一代的轰-6核打击型以及配套新型空射核武器,来满足现阶段和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空军在还没有装备新一代隐身远程战略轰炸机前的空中战略核打击需求,而这个计划的产物,就是如今我们看到的轰-6N远程战略轰炸机以及即将在此次阅兵中首秀的新一代空基战略核武器。

▲轰-6N轰炸机双机编队
根据目前各种已经披露的信息,配套轰-6N远程战略轰炸机使用的这种新一代国产空基战略核武器,本质上是一种携带核弹头的空射高超声速远程弹道导弹。据悉,这种空射高超声速远程弹道导弹的立项时间始于2013年左右,并在21世纪10年代末期开始具备作战值班能力,而这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中国空军终于有了梦寐以求的空中战略核打击能力。

▲轰-6N轰炸机携带采用轴对称双锥体无动力再入式高超声速滑翔飞行器的国产新一代空射高超声速远程弹道核导弹的飞行照片

▲轰-6N轰炸机携带采用面对称升力体/类乘波体无动力再入式高超声速滑翔飞行器的国产新一代空射高超声速远程弹道核导弹的飞行照片
在具体性能方面,国产新一代空射高超声速远程弹道核导弹使用的是“火箭助推-滑翔”技术原理,其配套有2级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并可根据需要搭载2种不同气动外形的再入式高超声速滑翔飞行器,其中一种为具备末段强机动突防能力的轴对称双锥体无动力再入式高超声速滑翔飞行器,另一种则是具备中段强机动突防能力的面对称升力体/类乘波体无动力再入式高超声速滑翔飞行器。
导弹自身的最大射程据称达到7000~8000公里左右,最大飞行速度达到了23马赫左右,再入大气层时最大飞行速度达到了10-12马赫左右,其搭载的再入式高超声速滑翔飞行器内携带有一个最大爆炸威力为20万-30万吨TNT当量的核弹头。
而为了保证对目标的打击精度,国产新一代空射高超声速远程弹道核导弹使用的是“惯性制导+北斗卫星修正+主动雷达末制导”的复合制导体制,可以保证对目标的打击精度(CEP)在最优时控制在20米左右。在使用上,国产新一代空射高超声速远程弹道核导弹主要挂载在轰-6N轰炸机的机腹半埋式挂架上,每架轰-6N轰炸机一次可挂载的这种导弹数量为1枚。

▲新一代国产空射高超声速远程弹道核导弹和轰-6N轰炸机的组合,有效强化了我国对强敌的核威慑能力
综上所述,新一代国产空射高超声速远程弹道核导弹在配合具备空中加油能力的轰-6N使用时,即便在我国境内发射,也能对夏威夷的强敌基地以及位于阿拉斯加的强敌反导基地,进行有效的空中远程核打击,加上,这种导弹属于高超声速导弹,强敌目前的反导体系根本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拦截,因此,这种武器的出现,可以说极大提高了中国对强敌的核威慑能力。同时,通过新一代国产空射高超声速远程弹道核导弹的研制,以及相关现代化空基核打击理论的建设,也让中国在构建以新一代隐身远程战略轰炸机为核心的下一代空中核打击体系时,有了足够多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