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指出,国防部内部一些人将“空中运动目标指示”(AMTI)等同于空中作战指挥,这种观念错误将直接威胁美国的制空权。
他特别提到,如果美国在未来的台海冲突或印太地区战事中仅依赖AMTI,而缺乏E-7这样的空中预警与指挥平台,那么面对中国的反介入/区域拒止体系,美军将可能陷入盲区。
乔治利斯强调,数据只是原始情报,而制胜关键在于指挥,必须有E-7这样的平台在战区内由人来实时调度战机,才能有效对抗解放军数量更多、覆盖更广的预警机和地面雷达网。
乔治利斯认为,若美国贸然取消E-7而押宝AMTI,中国正好可以利用这种空档,在局部战场上获得优势。

(外媒报道截图)
美国的E-7项目是用来接替E-3的,E-3服役至今已超过40年,平台老化、维护成本高昂,性能难以满足现代战场需求。
而E-7基于波音737平台改造,装备多功能有源相控阵雷达,探测范围更广,抗干扰能力更强,还能与盟友系统无缝对接。
美国空军原计划采购26架E-7,2027年前完成首批交付,以填补E-3退役后的能力缺口。
然而今年6月,项目被取消,国防部提出用海军的E-2D过渡,并将资金投入AMTI研发。
这一决定搞得北约也很尴尬,因为北约本也打算采购E-7替代老化的E-3,如今美国自己都不用了,那我们是买还是不买?
不少分析指出,美国此举并非完全出于成本考虑,而是战略层面有人押宝AMTI方案,认为卫星可以全面接管空战中的态势感知功能。
但这首先就遇到一个问题,即便AMTI有用,也需要过渡,而美国现在等于自毁了唯一可行的过渡桥梁,使未来五至十年的空中指挥陷入真空。

(E-7预警机)
AMTI的设想在纸面上确实吸引人。
按照美国空军和太空军的设想,利用分布式低轨和中轨卫星星座,搭载合成孔径雷达或有源相控阵天线,实现对全球空中目标的持续监视。
构想中,数百颗甚至上千颗卫星形成网络,不仅可以像预警机那样捕捉并追踪目标,还能覆盖更广阔的范围,不受航程和起降限制。
理论上,卫星星座能做到全天候、无缝隙覆盖,从台海到南海,从东欧到中东,任何空域内的移动目标都会被及时发现。
同时,数据通过高速链路传回地面指挥中心,再分发至作战部队,形成分层感知架构。
支持者认为,这种体系能克服单一平台易受打击的问题,一旦预警机被击落,卫星依旧存在;而如果卫星部分失效,空基和地基依旧能提供补充。
一些美军官员甚至设想未来完全由卫星承担AMTI任务,再配合地面指挥中心,实现去平台化的空战管理,把战场信息和指挥完全分离。

(AMTI设想图)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AMTI的实际问题十分严重。
首先,它依然只是数据源,不能替代作战指挥。
预警机上搭载的空战管制员能即时判断态势、分配任务、协调火力,而卫星只能提供数据,无法作出战术决策。
而且卫星极易遭受攻击,中国和俄罗斯都已具备反卫星导弹、激光致盲和网络攻击能力,一旦冲突爆发,星座可能首当其冲被摧毁。
此外,数据链条过长会导致延迟。卫星到地面再到作战单元的传输速度,远不如预警机来得及时,而在现代空战中,几秒钟的差距足以决定生死。
从技术实现角度来看,要在轨道平台上安装大功率相控阵雷达,需要突破供电、散热和天线尺寸的瓶颈,目前根本不成熟。
这些因素叠加,使得AMTI更像是未来的研究方向,而不是可以直接押宝的现实方案。

(AMTI设想图)
归根结底,AMTI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制空权问题。
它可以告诉你敌机的位置,但不能保证战斗机能在第一时间拦截,链路延迟和带宽瓶颈,注定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空战环境。
可以说,AMTI只是眼睛,预警机才是大脑。光有眼睛而没有脑子,仗还怎么打。
当然,美军心里也苦得很,现在E-7不只是难产的问题,关键在于,即便造出来了,也已经落后于中国最先进的预警机。
也就是说,想要在预警机方面压制中国已经不现实了,而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差距越拉越大,所以只能另寻出路。
所以现在已经不是该不该赌一把的问题,而是不赌不行了,寄希望于一个幻想,总好过无处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