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速度背后,是中国航空工业近年来在制造工艺上的一次质的飞跃。
传统的飞机生产线类似汽车制造,一架飞机从机头到机尾依次推进,工位之间顺序衔接,但这意味着每架飞机要等前一工序完全完成后,才能进入下一阶段。
而现在的脉动式装配不同,它将生产流程分解为多个固定工位,多架飞机以批次同步推进,在完成一个环节后集体脉动进入下一工位。
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设备与人员始终处于高负荷工作状态,不会出现等待空档;二是工序之间的切换更高效,能够同时加工多架机体,缩短单机生产周期。
这一模式最早在中国商用大飞机制造中成熟,如今被引入军机生产,配合全国产化的零部件与发动机供应链,极大提升了交付速度。
据估计,歼-20已能稳定实现年产100至120架,并有进一步提速的潜力。
这意味着中国可以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将现有的200多架歼-20扩充到1000架规模。
这种生产效率与持续性,已足以在未来十余年重塑亚太的空中力量格局。

(外媒截图)
为什么单单生产速度就足以让美方感到恐惧?
原因在于现代空战的竞争,已经从单纯的性能对比,转向综合较量。
在高烈度冲突中,再先进的战机也会有损耗,能否迅速补充损失,直接决定战区制空权的归属。
美国的F-22生产线早已关闭,F-35虽然仍在生产,但产量要在美国本土和盟友之间分配,美国空军、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各分得一部分,留给美军自己的数量有限。
而如果中国的年新增五代机数量接近甚至超过美军的总产量,那么一旦进入长时间的消耗战,中国就可以通过快速补充保持高出动频率。
说白了,要是像俄乌这样打个几年,美国是耗不过中国的。
此外,高产能意味着中国不再需要在不同战区之间拆东墙补西墙式的部署,而是能够在东海、南海、台海、西太平洋方向同时部署隐形战机集群,形成多点威慑,迫使美方在兵力使用上陷入两难。
再加上歼-20在隐身、超视距作战和信息化作战系统上的不断升级,一旦数量反超,美方就必须面对一个恐怖的现实:数量和质量双双落后。

(美国战机)
目前美军的五代机力量构成以F-22和F-35为核心。
F-22自2005年服役以来,总产量仅195架,其中包括8架原型机,作战型为187架,但由于维护成本高、机龄逐渐增加,目前现役可用的约为165架,其余用于训练或封存。
F-35系列自2011年开始大规模交付,截至2025年全球总交付已超过1200架,其中美军各军种合计拥有约600至650架。
这样算下来,美军现役五代机总数约为760至815架。
产量方面,洛马的F-35生产线目前全球年产约150至170架,但美国自用数量受预算与生产节奏影响,稳定情况下每年约70架,如果国会追加拨款,最高可接近100架。
目前美军在产能上的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是F-22停产导致无法扩充高端制空机队;二是F-35的生产需要照顾盟友订单;三是成本和维护周期较长,可用率波动较大。
而美国的六代机项目仍处于研发试验阶段,预计最好的情况下,也要到2030年前后才有可能形成初步战力,这意味着在未来相当长的是时间内,美军必须依靠五代机来硬撑数量优势,现在中国五代机数量将反超美国,自然就会感到恐惧。

(歼-35)
中国目前歼-20年产100至120架,歼-35已进入低速率批产阶段,预计年产约30至50架,随着福建舰及后续航母形成战斗力,歼-35的舰载和陆基版本产量有望爬升到60至100架。
这样,两型五代机的合计年产量,在2027年前后就可能接近或突破200架。
而美军即使在加购的情况下,年新增五代机数量也很难超过100架。
根据这一趋势推算,在中国基线产能和美军稳定产能的组合下,中国有望在2032年追平美军总量。
如果中国进入爆兵模式,而美军保持低采购水平,追平时间可能提前到2031年。
这种趋势一旦形成,美军的数量优势将不再可逆,因为中国的生产线和供应链完全在本土,而美军增加产能则受限于预算、盟友订单和工业基础的实际承载力。
更关键的是,中国的产能优势,还会随着技术迭代延伸到六代机,使美方在下一代竞争中,起跑即落后。

(歼-20)
五代机数量追平美国,对中国来说,意味着能够在多个战略方向,同时维持大规模隐形战机编队,不再依赖集中兵力在局部战区争取短时优势,而是具备持续、分布式的制空能力。
这会显著增强反介入/区域拒止体系的纵深,使第一岛链内外的制空权争夺更加有利于中国。
战略上,数量追平将削弱美军在亚太的存在,迫使其在部署航母、轰炸机和远程打击力量时重新评估风险与成本。
长期来看,在产业层面,稳定的大批量生产将推动航空发动机、复合材料、航电系统等关键领域的技术积累,形成可迁移的工业能力,为六代机、隐形轰炸机和高端无人作战平台提供现成的生产基础。
所以说,五代机数量追平美国,不是数字游戏,也不是非要和美国比个高下,而是中国空中力量实现全面反超的战略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