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能实现拉屎自由的食物 中国人却越吃越少(组图)



对当代年轻人来说,没什么比蹲厕所更讲玄学的事情了。

哪怕喝了几大杯比命还苦的冰咖啡,香蕉西梅一直往嘴里塞,但一坐上马桶,刷短视频直到小腿发麻都还是屎意全无。

更郁闷的是,这种状况越憋越严重,肚子一天比一天胀,体重也开始偷偷往上涨。明明每天吃得不算多,但一看体检单,血糖和血脂的异常值一年比一年高。

你可能没想到,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小毛病,都指向同一个被忽略的问题——膳食纤维,中国人真的吃得太少了。它就像身体里的清道夫,平时没人在意,但远比你想得要重要。

中国人,太缺膳食纤维了

提到膳食纤维,很多人最直接的印象,可能就是便秘时被建议多吃点蔬菜水果。

但它的作用远不止疏通肠道,帮你实现“拉屎自由”。膳食纤维还能改善新陈代谢、调控⾎糖⾎脂,像一道看不见的屏障,默默支撑着身体的运行 [1]。

它广泛存在于谷物、蔬果、豆类和薯类中,那些不容易被消化吸收的部分,比如食物的外皮,正是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 [1]。虽然无法被人体直接吸收,但并不意味着吃了没用。

事实上,它早已被营养学界列为继水、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和维生素之后的“第七大营养素” [2]。

只是,它在我们日常饮食中,正悄悄缺席。根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23 版)》,普通成年人每天应摄入 25–30 克膳食纤维 [1]。

但一项由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主导的研究显示,自 1982 年以来,中国人的膳食纤维摄入量一路走低 [3]。



1992 年,全国 20 岁及以上成年人每天还能摄入 13.3 克膳食纤维;到了 2015 年,已降至 9.9 克,连推荐量的一半都不到。

在此期间,城乡间的差距也在收窄。上世纪末,农村摄入略高于城市;到 2015 年时,城乡水平齐齐跌到 9.8–9.9 克,均未能幸免。

如果放眼全球,会发现缺乏膳食纤维是普遍现象。英国成人日均膳食纤维摄入量约为 19.7 克,日本和巴西分别为 13.2 克和 15.6 克,比中国略好一些,但也都没有达标 [4]。

细看中国成人摄入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谷物占比最高,贡献了 43.4%。其次是蔬菜,占 36.2%,水果仅占 4.5%。



膳食纤维的来源,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城乡饮食结构的差异。

2015 年,城市居民从谷物中获取的膳食纤维的比例为 38.6%,和蔬菜的贡献持平。而农村居民从谷物中获取的膳食纤维的占比高达 46.8%,远高于城市,水果占比 3%,却不到城市居民的一半。

尽管城市居民的饮食结构看起来更合理一些,但膳食纤维的首要来源,依然是面条米饭这些谷物。

主食太精细,是罪魁祸首

在北方的面食大省,中午不吃面,很多人会难受一整天,总觉得缺点什么。许多南方人也是一样,吃饭的时候不吃米饭,就像没吃饭。

但其实,过去三十年,中国人的谷物摄入量在一路走低 [3]。

1982 年,中国成人日均摄入 498 克谷物;到 2015 年,下降到 281.1 克。在此期间,大米从 208 克减至 145.4 克,小麦从 198 克降到 120.9 克。

变化最剧烈的,是玉米、小米、高粱等杂粮,日均摄入量从 92 克锐减至 14.8 克,降幅高达 84%。

农村也一样。1982 年,农村居民每天还能吃下 137 克杂粮,到 2015 年,也只剩 16.8 克,和城市 12.9 克的差距不大。杂粮的集体退场,直接削弱了主食对膳食纤维的贡献。



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人的饮食变差了。事实上,主食缩水背后,是大家生活越来越好,肉越吃越多了。

一项发表于《中国食物与营养》的研究指出,1981–2015 年间,全国人均肉类消费增长近三倍,禽肉增长九倍,牛羊肉也翻了四倍。农村居民的猪肉年人均消费量从 8.2 公斤增至 19.5 公斤,几乎追平城市水平 [5]。

吃得更好,确实带来了肉眼可见的变化,中国居民的平均身高持续提升,儿童和青少年的营养不良率也大幅下降 [6]。

可与此同时,高脂高蛋白的饮食搭配精制主食,也在悄悄挤压膳食纤维的空间。

过去三十年,中国人的饭碗里不仅谷物变少了,还被精米白面一统江湖,导致主食的纤维密度进一步被削弱。

根据国家粮油加工统计数据,1985 年精制大米的市场占比为 67.5%,2013 年已升至 95%;精制小麦粉的占比也从 34.1% 增至 75%。

也就是说,今天我们吃的十碗米饭,有九碗都已经去掉了麸皮和胚芽。这两部分,恰恰是大米中膳食纤维和微量营养素的主要载体 [7]。



而精米白面之所以能登上主食 C 位,一方面是因为它细腻柔软、色泽洁白,烹饪简单、易于吸收,迎合了人们对好饭好面的传统认知。另一方面,去除麸皮和胚芽后也更便于储存和运输,不易变质。

相比之下,虽然大家都知道粗粮更健康,但真要吃起来却很难长久坚持。不是不知道要多吃,而是一想到口感粗糙、难以下咽,就打起了退堂鼓:

怪不得杂粮饭减肥,因为实在太难吃,就放了十分之一都难吃。心疼父母辈的,吃过完全的杂粮。

膳食纤维,为何如此重要

如果你刷到过健身博主的减脂餐,会发现一个规律:除了鸡胸肉、水煮菜,还有一道常驻主食——杂粮饭。看似朴素,却是补足膳食纤维的重要一环。

毕竟,只靠肉蛋奶满足味蕾与蛋白质需求,却忽略了膳食纤维,也可能打乱身体代谢的平衡。

发表于《柳叶刀》的一项研究指出,2017 年全球约 1100 万人死于饮食相关风险,其中高钠、低全谷物和低水果摄入并列前三大元凶。若按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计算,低全谷摄入影响最大 [8]。

具体来看,短期缺乏膳食纤维,最常见的后果是便秘;而长期摄入不足,则会增加心血管疾病、肠道疾病、2 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1]。

2024 年,一项覆盖全球 450 万人的前瞻性荟萃研究也印证了这一点。与膳食纤维摄入最低组相比,摄入量最高组的全因死亡风险下降 23%,心血管病死亡风险下降 26%,癌症相关死亡风险下降 22% [9]。



这意味着,即便平时控制热量、减少脂肪摄入,若膳食纤维缺位,也可能悄悄埋下健康隐患。

正因如此,一篇发表在《营养流行病学》上研究发现,每天仅需多摄入十克膳食纤维,就可使总死亡风险下降约 10% [10]。

至于哪些才是真正的高膳食纤维食物?根据欧盟食品安全局的标准,每 100 克可食部分中膳食纤维含量超过 6 克,即可被认定为是 [11]。

我们参考了《中国食物成分表标准版》公布的食物可溶性膳食纤维数据,发现全谷物和干豆类的纤维密度最为突出。

被精制加工环节剥离的麸皮,每 100 克含有 61.4 克膳食纤维;燕麦、荞麦等粗粮也多在 6 克以上。干豆类中,扁豆、芸豆、黄豆等,每 100 克可提供 9–13 克膳食纤维,显著高于精米白面。

另外,不少传统食材同样值得关注。干香菇、冬菇、干辣椒、干笋、芥菜头等,每 100 克膳食纤维普遍超过 10 克;干红果更是“隐藏王者”,每 100 克的膳食纤维多达 49.7 克。



换句话说,只要一日三餐稍作调整,早餐来碗燕麦红豆粥,午晚餐试着点份干货炒菜,米饭里混点糙米或玉米,就能在不太费力的前提下,把膳食纤维悄悄补回来。

当然,对一日三餐靠外卖活命的打工人来说,认真择菜、慢炖细煮早成了奢侈。不是大家完全不知膳食纤维的重要,也不全是嘴挑,而是节奏太快,选择太少。

但话说回来,再忙,也别等便秘上头、肠道抗议了才救火。哪怕粮粗难吃、豆子难煮、菜皮难嚼,总不至于比工作的苦更难以下咽。

本文科学性已由女王大学病理及分子医学硕士 伍丽青 审核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