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架编号为ZM168、绰号BK-34的F-35B战机于6月14日从“威尔士亲王”号起飞,在印度洋阿拉伯海空域遇上恶劣天气,不得不发出紧急“SQUAWK 7700”信号,请求就近迫降。原本F-35B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但“全天候”并不意味着在极端季风条件下仍能进行精确的垂直着舰。在多次尝试失败、燃油接近耗尽的情况下,这架战机最终在印度特里凡得琅国际机场紧急降落。
然而,迫降只是序幕。真正让F-35B成为“笑柄”的,是接下来的38天:暴露在印度季风雨中、缺乏现场保障、维修团队姗姗来迟,英国人对印度提供帮助的“过度警惕”,最终令这架号称全球最先进的舰载战机,成了社交网络上的“旅游吉祥物”与“防艾广告明星”。

▲网友恶搞制作的防艾滋病宣传海报
F-35B作为全球唯一具备垂直/短距起降(STOVL)能力的隐身战斗机,是美英联合开发的重要成果。它融合了隐身技术、传感器融合、网络作战等先进理念,能执行空优、对地攻击与情报侦察等多种任务,特别适用于搭载空间有限的轻型航母。然而,这些优势也伴随着复杂的维护保障需求与对运行环境的极高要求。
这次滞留事件的核心技术问题是液压系统故障。尽管F-35采用了部分电液作动器提高可靠性,但仍保留部分传统液压元件,尤其是在STOVL模式中用于控制滚转的喷口,依旧高度依赖液压驱动。一旦系统故障,战机即便能飞,也难以安全降落到航母上——而这恰恰是F-35B区别于传统三代机的核心特性之一。

英国近年来在全球海军力量布局中频频高调示人,“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的建成与F-35B的列装,被视为恢复“全球存在感”的战略支点。今年“威尔士亲王”号执行代号“高桅行动”(Operation FIREFLY)的第25航母打击群部署,就是这一战略的体现,目的明确——在印太地区特别是南海、台海“展示肌肉”,捍卫所谓“航行自由”。
但计划与现实之间往往有难以逾越的鸿沟。此次“护身符军刀25”联合军演虽仍在继续,“威尔士亲王”号也如期抵达澳大利亚,但航母编队频频出现的问题却令人侧目。不仅“里士满”号护卫舰出现技术故障,“BK-34”号F-35B更是意外“流连印度”,成为国际笑柄。对英国而言,这不仅是技术或天气的问题,更是战备能力、后勤支援体系与战略部署能力全面不足的集中体现。

事件中另一个不可忽视的看点,是英印之间的“安全焦虑”。F-35B迫降后,印度方面热情提供机库、保安与维修场地,但英国方面却迟迟不愿接受协助,担忧技术机密泄露。英国甚至怀疑飞机液压故障是否为“人为干扰”所致,在中印关系微妙背景下对印度也心存芥蒂。
这种“冷战式思维”显然不利于当前国际防务合作。英印虽无同盟关系,但近年来在海上、空中与陆军层面演习互动频繁,战略合作逐步升温。在印太地区,英国本应将印度视作战略协同的重要伙伴,而不是心怀戒备的“技术偷窥者”。这次事件反而加剧了双方的不信任,也反映出英国在处理“非西方”国家事务上的僵化。

F-35B从印度飞走那一刻,也宣告了“英国脸面”在国际舞台上的尴尬落幕。这场滞留事件的象征意义远超技术层面。一方面,它体现了英国“想当大国”与“力不从心”之间的撕裂。另一方面,它也折射出一个后帝国国家在多极世界中,对自身定位的迷茫与尴尬。
英媒自嘲“印度也成了第五代战机国家”,更有人调侃“印度文旅用F-35做海报推广”,这些看似搞笑的表象背后,是国际军事竞赛中“信心失控”的投射。英国想做世界的“平衡者”,却频频沦为配角。这场“孤独F-35B”的闹剧,更像是英国现实的一面镜子。

▲红线为“威尔士亲王”号启航前,英国媒体吹嘘的航行路线,黑线则是实际航线,压根没敢来南海……
当“威尔士亲王”号航母被传在南海方向“突然掉头”,避开中方“山东号”航母后向南驶向澳洲之际,全球军事观察者已经意识到,英国海军的“重返印太”并非高调进军,而更像是“心虚绕行”。
这场始于技术故障、困于安全猜忌、终于社交媒体戏谑的F-35B事件,不仅是一次航母编队的小插曲,更是英国“全球存在战略”的现实困境缩影。雨中那孤独无助的F-35B,也许才是英国军事雄心的真实写照——表面强大,实则脆弱,披着第五代战机的外衣,却走不出帝国余晖的自我怀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