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着一副看似普通的AR眼镜躺在沙发上,画面里的在蓝天白云下,出现一架轻飘飘的歼-20战机,摇晃手柄缓缓靠近,随后轻松“击落”——这画面听起来像宅男在体验新游戏,但实际上是美国空军在利用一套名叫“先进战术增强现实系统”(ATARS)的AR眼镜进行飞行训练的真实场景。面对中国空军不断增强的压力,美军寄望用这套高科技,实现“躺赢”。
这套由美国Red 6公司研发的系统,自2022年开始进入美军测试阶段。它配备了105°的视场角(未来版本将扩展至150°),支持全天候户外高动态全彩显示,而在最新的宣传画面中,该系统已经能够将包括中国歼-20、俄罗斯苏-57甚至最新的中国歼-36概念机等虚拟敌机“投射”到视野内。背后的AI对手则由EpiSci公司提供,参与过DARPA“阿尔法狗斗”高级空战AI竞赛,堪称现代虚拟空战的“骄子”。

▲从模拟空战系统里宣传片里截的图,确实不是游戏画面
如果你觉得这不过是高科技版的空中“多人在线游戏”,其实也不为过。ATARS不仅能进行1对1空战对抗,还支持编队飞行、空中加油,甚至模拟有人机与忠诚僚机协同作战,教飞行员学会现代复杂战术,这些功能在传统模拟器中难以实现。

▲中国战斗机飞行员年飞行小时数已经超过美国,一线部队更是普遍达到250小时以上
至于为何美军急匆匆地推广这虚拟训练?关键原因是飞行员短缺和训练减少。2017年美军飞行员缺口一度高达1500人,加上预算紧张和老旧装备问题,飞行员年均飞行小时数锐减,甚至不少人没达标。这造成恶性循环:人少累,训练时间少,技术削弱,更难留住人才。传统实机训练成本高、风险大,飞机数量有限,难以满足需求。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飞行员的年均飞行时间首次超越美国,空战实力对比悄然转变。美军只能寄希望技术来补短板。
ATARS的最大亮点,是能让飞行员在真实飞行状态下获得身临其境的速度感和过载体验。相比地面模拟器,后者虽安全但缺乏真实的飞行感觉,而AR训练则在“空中作战场”上打破场地限制,飞行员可能随时随地“开打”。这无疑是军事飞行训练的一大突破。

▲高强度飞行训练已经成为常态
然而,这项技术并非万能。现有画面过分侧重近距离“狗斗”训练,现实中现代空战更多依赖远程导弹和网络化系统,密切肉搏反而不常见。而且,虚拟环境无法完全再现电磁干扰、复杂气象和突发状况,飞行员在虚拟中形成的反应习惯与实战可能存在差距。此外,AR眼镜难以提供真实触感,缺少对武器系统操作的实操体验,虚拟“击落歼-20”的胜利,往往只是设定好程序的结果,而非真实战斗能力的证明。
技术上,ATARS无疑启示了军事训练的新方向——融合AR、AI和实飞,给传统训练注入新活力。大视场角和全彩显示提高了视觉真实性,智能敌机提升战术挑战性,但这些依然是辅助工具,无法完全替代真刀实枪的实战训练。美军试图用“技术魔法”弥补制度和资源的短板,有点“用创可贴治骨折”的意味。

▲我军飞行员也在积极使用模拟器强化训练
对我们来说,美军的AR训练探索既是警示也是借鉴。警惕其技术提高带来的隐形压力的同时,也要深刻认识其背后暴露的训练体系困境。稳扎稳打,发挥传统实机训练优势,在此基础上有选择地引入新技术手段,才是确保未来空战力的理智路径。
当美国飞行员通过AR眼镜在高空“击落”虚拟歼-20时,我们应一方面认可其技术进步,另一方面更要看清这种“虚拟胜利”掩盖不了现实训练和战斗力的本质差距。制空权的较量,不是APP里点点操作的游戏,而是靠真正实力和实战经验胜出的较量。未来空中力量的竞争,更需要科技与实战的双重加持,而不是把目光局限于虚拟的光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