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加速B-21量产,中国防空还能顶得住吗?(组图)

近日,据美国《空军与太空部队》杂志网站披露,美军正加速B-21“突袭者”隐身轰炸机的生产步伐,2026财年计划向该项目投入高达103亿美元。美空军拟在2030年到2039年间完成超过100架B-21的批量制造,显然,美国已经把这款新一代隐身战略轰炸机视为未来空中打击核心力量,甚至有“冷战末期之后最大轰炸机项目”的评价。



▲B-21


然而,B-21的快速扩产及其战略目标,不仅反映了美国空军的全球打击意图,也不可避免地加剧了中美之间在战略空中力量上的竞争。作为B-2A“幽灵”轰炸机的继任者,B-21虽然体型更小,航程和载弹量略有削减,但它在隐身性、成本控制、智能化水平等方面有巨大跃升。比如,其采用了新一代吸波材料、宽频隐身设计,并优化了飞翼气动布局,取消了垂尾和平尾,雷达反射面积进一步压缩。这种布局虽然使其有效载弹量逊于B-2A——仅拥有一个主弹舱和两个小型副弹舱,但得益于数字化设计和模块化结构,B-21具备远超前代平台的快速维护和任务适配能力。

B-21隐身性能的提升,更多地体现在对低频雷达波段的适应能力上。根据电磁波的波长与目标尺寸关系推算,B-21在VHF(波长1~10米)雷达下的雷达散射截面积(RCS)仍能控制在较低水平,基本避免进入显著谐振区。其整体光滑无突起的飞翼结构、无垂尾设计,以及多层吸波材料,使其在UHF、VHF等低频雷达下的生存能力显著优于上一代B-2A。此外,B-21还搭载了电子干扰设备,具备一定的主动隐身能力,在复合电磁环境下依然能够保持较强的突防性。



▲B-21


尽管如此,B-21并非无懈可击。目前全球唯一具备完整反隐身作战体系的防空网络,主要集中在中俄阵营。以中国为例,近年来持续强化的“空天一体、防空反导”作战体系已经初具雏形。天波超视距雷达、VHF/UHF反隐身预警雷达、地基量子雷达、天基红外监视系统等已实现系统整合。这些装备虽难做到对B-21的精确跟踪,但可在战略预警层面形成“天网”,配合歼-20、无人僚机、末端防空导弹等构建“多轴拦截、多层抗击”的完整链条。也就是说,B-21纵有隐身之能,在中国本土空域构建的“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体系面前,突防成功率未必能达成预期。

但需要警惕的是,B-21未来的主要作战样式,恐怕并非单机长驱直入,而是协同未来美军构建的“联合全域指挥与控制(JADC2)”体系,携带小型巡航导弹、空射高超音速武器等,通过“远程投送+情报融合+群体突防”的复合模式,对我军关键节点实施“压制式打击”。尤其在西太方向,B-21一旦部署在关岛、夏威夷、澳大利亚达尔文基地等地,配合前出部署的F-35、B-52J、无人编队以及海基巡航导弹平台,可能形成一定的战役层级“突破窗口”。



▲B-21和B-2


再者,从数量上来看,B-21的“量产”计划极具战略意义。相较于20架左右的B-2A,美军希望拥有超百架B-21,其作战资源冗余、持续打击能力和战时部署灵活性都将极大提升。这种“高隐身+高数量”的组合,足以对当前防空压力极大的中国东部沿海和中部关键设施构成长期威胁。

更值得关注的是B-21平台的“扩展潜力”。未来它可能演变为一种模块化的战略系统平台,不仅仅执行投弹任务,还可能配备电子战吊舱、对地/对海侦察设备,甚至与美军未来“空天作战系统”融合,参与太空支援打击。这意味着,其威胁不仅局限于战时战略打击,在和平时期的“灰区渗透”、战略施压乃至威慑演练中都将成为关键角色。



▲B-21


总的来说,B-21作为美国下一代隐身轰炸机的代表,其在隐身能力、任务适应性和数量扩展方面的提升,不容忽视。从短期看,它对中国本土构成直接威胁的概率不高,但在区域冲突、外围威慑、战场控制权争夺中可能成为颇具威胁的敌人。中国必须以系统思维持续完善反隐身预警、远程打击、空防拦截等能力,防止B-21形成“战场撕裂口”,并强化对西太美军基地、海空节点的纵深压制能力,确保战略安全不被动摇。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