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凭借控制稀土打赢贸易战,代价又是什么?(图)

今年4月,特朗普上台仅仅几个月后,就对中国发动了新一轮的贸易战。本来美国来势汹汹,要给中国大幅度增加关税,逼中国就范。结果中国并不服软,同样给美国增加关税。以至于最后双方的关税数学,已经失去了经济学意义。美国想用贸易大棒打压中国的企图,也暂时宣告失败。而中国能够打赢这场贸易战,凭借的就是对稀土的绝对控制。



▲特朗普加税

毫不夸张的说,只要中国继续控制住稀土的供应链,就能够紧紧卡住美国的喉咙。但中国的稀土垄断到底还能维持多久,背后是否要付出代价,这一点美国同样正在深入研究。

从稀土元素第一次被发现到如今大量的元素被列为稀土元素,甚至工业界已经开始将其细分为轻稀土和重稀土,这个过程大约经历了140多年的时间。稀土元素在地球中的分布并不稀有,真正困难的也并不是初期的采矿,而是加工和提纯。稀土元素大部分都是以氧化物的形式存在,采到相关的矿石后,必须要用一套专用的精炼技术和设备将其单独分离出来,才能制作成单一稀土金属。这些稀土金属要被加工成工业材料,则还需要另外一套加工方法和设备。由于稀土元素之间有很强的化学相似性,所以光是把它们彼此分离提纯出来,就有大量国家没有能力做得到。



▲中国稀土产业


早期的稀土冶炼和分离技术起源是欧美,他们在这一领域遥遥领先。比如早在1946年时,美国在率先实现了汽车工业化生产后,就选择把系统元素中的铈添加到钢铁中,这样做出来的汽车零件更加耐久,强度也更高。而那时中国的工业化水平还相当落后,别说是提纯和应用系统了,就连很多基础的工业都没有建设完毕。

中国成长为稀土工业领域的王者,其实只经历了短短50年的发展。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开始重整钢铁工业。当时有关技术人员开始考察位于内蒙古的铁矿开采情况,结果在矿石中发现了大量的轻稀土元素,于是对其开始采挖。在提炼稀土元素的过程中,中国技术人员发现如果采用西方的分离方法,成本会很高。于是放弃了使用盐酸的提纯技术,而是改用廉价的塑胶提纯技术。结果分离同样可行,害怕成本降低了好几个数量级。



▲中国稀土产业

中国在稀土资源上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根据美国的分析,中国的稀土资源不仅储量丰富,而且几乎涵盖了所有元素,重稀土和轻稀土全部包含在内。在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后,中国的稀土提纯技术,也从最初的模仿学习走向了独立研发和创新。按照美国CSIS智库给出的报告,中国的稀土精炼产量已经占到了全球的92%,其中重稀土的精炼产能更是占到了99%。中国在全球系统领域占据顶峰位置,其实已经长达20年以上了。根据BBC给出的相关卫星图片,显示中国在包头的稀土矿采矿区相较于2000年初已经扩大了整整一倍。



▲中国稀土产业

美国媒体分析认为,中国之所以能够在稀土供应链领域称王称霸,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因素,第一是拥有丰富的稀土储能资源,第二是拥有低成本的分离技术。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都将提炼好的稀土资源作为相对廉价的外贸产品对外出售,保证了欧美国家的使用,为稳定全球稀土价格更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西方国家用着中国的廉价稀土,却还反过来打压中国。与此同时,我们不仅失去了重要的战略资源,而且与获得的经济利益相比,遭受的环保上的代价显然要高的多。通常来说,提纯稀土的过程中都会产生大量的有毒废物,因为种类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平均下来,每1吨稀土资源都会产生2000吨废料,因此稀土提炼也属于超高污染型产业。



▲中国稀土工厂

不可避免的,中国在发展稀土产业的同时,许多地方也遭到了污染。比如内蒙古包头,就有一个面积巨大的储存废料的场地。但这些代价,比起国家在重要资源上的优势地位而言,实在是微乎其微了。从短期的1~5年,甚至是中期的5~10年来看,中国的稀土垄断地位都没有被打破的可能性。中国在稀土上的优势地位,可以持续非常长的时间。哪怕是10年以后,西方国家想要寻找替代,都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