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日本天皇靠着一手“签名”出圈了,就是下面这两个字——德仁。

7月6日至13日,天皇夫妇赴蒙古国访问,作为名义元首,出访的主要意义是“文化亲善”。
赴蒙古国出访的外国领导人,有一个探访频率很高的“打卡点”,那就是乌兰托巴的“成吉思汗国家博物馆”。而馆内必打卡的地方,是一幅巨大的成吉思汗画像。
之前,不论是欧洲、中亚或南亚等国造访,都要在贵宾册上留言一笔。德仁天皇到此一游,自然也要留下墨宝,以示“亲善”。

只见他奋笔疾书,写下的不是“大展宏图”,而是自己的名讳“德仁“二字,但观感上稚嫩如初学,把这摆在贵宾室,关公都摇头,就这?

天皇丑字,“有辱国格”
虽说是写字美丑因人而异,本来是不必苛责。但德仁就不一样了,作为日本列岛吉祥物之首,生下来就得举国供奉。都这么大了,怎么写得像小学生。
更何况,日本皇室的对书法的执着有特殊意义。
德仁天皇即位时,就曾在官方媒体放出“首日上班”的照片,只见新皇端坐在皇居办公室“菊之间”的办公桌前,用不太标准的姿势握着一支毛笔,正在宣纸上竖着书写。

即使看不清德仁的字,日本网友还是很捧场的,纷纷赞叹“即使时代变了,书法还是要传下去”,“这是为君的必修课”。
现在,每逢掌管皇室的宫内厅放出相关新闻,也依旧可以看到:日本皇室的许多文件,依旧是用传统线装本配毛笔书写。
日本皇室对中华文化的吸收之强,是有目共睹的。学汉字、练书法、吟古诗、听古乐、习孔孟之道,日本皇室一样都没落下。

其继承人制度也一如中国古代,有“东宫”培养储君的制度。为了培养帝嗣,皇室会请最有名望的饱学鸿儒担任东宫教官。日本最有名望的书道家之一——桑原翠邦,就曾担任东宫的“书道御进讲”(太子的书法老师)一职。

桑原邦翠贵为书法名家后裔,简直是当代王羲之一样的存在。储君是他的学生,照理说也应该不会太差。
所以虽然德仁天皇现在流出来的书法作品几乎为零,但凭着主角光环,观众一般都默认他应该是个德才兼备的古典文化高手。
可惜光环越强,丑字出现后的心理落差感也越强。
这种落差,一方面是日本民间的书法水平要求实在是很高,能碾压德仁者不计其数。
实际上,日本是个书法大国,能写一笔好字,也是日本人的人生大事。对于写字难看的名人,公众从来不吝给予尖刻批评。

S1帝国专属顶级女优的签名中,三上悠亚和河北彩花两个人气天后的签名,就曾被批评“难看得像被车碾过”,简直丑到爆。
其实早在去年3月,日本媒体就曾经报道过,德仁访问印尼时也写过“小学生字体”,而且比蒙古这次更难看,旁边还有皇后雅子那端庄娟秀的签名作对比。

清醒过来的日本民众则越来越质疑:坐在天皇位置上的这个人,能否撑起大和民族的脊梁?

写字也要这么卷?
众所周知,日本是“文具强国”,走进日本的文具店,琳琅满目的不仅仅是现代书写工具,还有许多毛笔、墨汁、宣纸这类传统书写工具。品牌众多,数量庞大。
如此多的供给,自然是因为需求旺盛。书法在日本小学是必修课,大部分学生在2、3年级,直到初中毕业,都要练习书法。
一般人学习6年的书法,自然能小有收获。兴趣觉醒的,还可以在课后兴趣班“继续深造”。
日本政府对于书法教育的普及是认真的。在他们看来,书写品质只是练字的表层目的,书写过程中,有着对“和、敬、清、寂”的要求。因为书法由中国传入日本时,是藉由抄写佛经而传播开的,故而寄托了禅宗的核心精神。
所以在日本人看来,书道是一种锻炼心智,稳定情绪的修行,目的是提升身心灵的修养底蕴。

因此在教授书法的过程中,常常会看到学生书写各种“精神口号”,力求用书法表达“入魂的意志力”。
大家耳熟能详的“高校社团”类题材的动漫作品,除了足球、篮球等等这些竞技项目,“热血书法”竟然也是其中之一。

这类作品的结局都大同小异,主角排除万难,只为争取“日本第一”。传入华语市场后,还一度被读者嘲笑,几个学生练毛笔字能有多热血?但其实不可小觑。
所谓的“热血书法”,就是近几年日本学生中流行表演的集体书法——随着音乐节奏,在特制的巨型宣纸上各自书写,最后变成一个写满激励话语的巨型横幅。年轻人故意打破“安静书写”的传统,以求创造出的新型团体活动。


书法在日本也是一大文化产业。日本书法不仅有等级,也就是类似棋类的“段位”高低;还有各类“书法杂志”近百种,持续更新展览以及段位信息,让书法爱好者及时掌握业界动态。


高段位者不仅可以拿到专属资格技能证书,更有机会参加各类比赛和书法展览。未来在工作和研究领域,一纸高段位书法证书备受青睐,有资格开课收徒。
一笔好字人见人爱,不仅学生需要,成年人为了修身养性,也很乐于回锅进修。更别说政界、学界,就连偶像艺人都趋之若鹜。因此,书法也算是另类的身份标识、财富密码。
日本人对于从中国吸收来的文化,往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喜欢组建各种社团活动,聚拢同好。
在国外一些大学中,中国留学生想通过书法社、麻将社去结交同乡,却经常发现掌门人竟是日本人。这些人凭借高段位资格,跑来异乡开团收徒,教洋人写汉字、打麻将。

由于书法在日本民间有着如此高的社会地位和普及程度,较高的书法造诣对上位者来说,是个人魅力的一种体现。但如果无法写出一笔好字,则无形中构成一种压力。
儒家文化圈的集体症候
要说能写一笔好字的中国古代帝王,那真是数也数不完。无论是斜杠艺人宋徽宗,还是弹幕狂魔乾隆爷,例子多了去。

宋徽宗瘦金体

乾隆帝书法
可书法热不仅仅局限于中国,随着儒家文化的外溢,日韩两国对书法的追求也难分伯仲。
比如韩国,别看他们的总统都没什么好结局,但“总统墨宝”却是拍卖行的当红炸子鸡。几位有造诣的前总统,只需略写几个字,都能拍出几千万韩元的价格。

譬如这幅朴槿惠的题词,就在首尔拍卖会上拍出3千万韩元的价格,甚至还不是汉字。而会写汉字的那几位,含金量就更高了。
日本历代皇室的墨宝,毕竟自家子孙未绝,并没有流入拍卖行,拍出成交价的,但也架不住国民追捧,偶尔也会拿出来展览。
例如唐朝同期的嵯峨天皇,段位可进入日本书圣前三名。他生平喜爱欧体书法,又融入了个人风格,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流派,存世作品都是国宝级的。

由于日本民众好这一口,“想要进步”的政客们时不时就要刷上一波书法秀。其中最被人熟知的,是安倍晋三。

所以,难怪德仁天皇那小学生一般的字体,无意中被蒙古曝光后,引得网友纷纷吐槽,毕竟就连“动作明星”都能甩他一条街。
看来还得虚心学习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