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甘肃天水幼儿园那233个血铅超标的孩子,一份官方通报,将罪魁祸首指向了幼儿园的厨子和一罐“不可食用”的彩绘颜料。案件破了,坏人抓了,通报写得逻辑闭环,证据确凿。
按理说,这事儿就该翻篇了,家长们拿到赔偿,孩子们接受治疗,全国人民的目光转向下一个热点。
但奇怪的事情发生了。这份本该“一锤定音”的通报,非但没有平息舆论,反而像往滚油里泼了一瓢冷水,瞬间炸开了锅。这几天,质疑声从四面八方涌来。
一份旨在为事件定论、以正视听的官方通报,为何最终却成了引爆新一轮信任危机的导火索?
我想,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刑事案件,而是一个经典的传播事故。
它暴露了一个我们不愿承认,却又日益严峻的现实:在某些时候,由于某些专业的原因,官方通报正在失去它最重要的资产——信任。
我们先不说天水这事儿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就单看那份通报的写法,它就犯了一个传播上的大忌:它试图用一个完美的句号,去终结一个巨大的问号。
公众最大的疑惑是什么?是铅污染。大家凭着生活常识和百度来的知识,都知道这玩意儿大概率和工业脱不了干系。
尤其是当网友们扒出,幼儿园周围就有冶炼作坊,而且当地还有污染“前科”时,所有人的心里都画上了一个巨大的问号。
结果通报来了,对这个最大的问号视而不见,反而递过来一个闻所未闻的答案:厨子用颜料做发糕。
这个结论太离奇、太反常识,以至于它看起来不太像一个“真相”。
当发布者对公众最关心的问题避而不谈,却给出一个技术上无懈可击、但情理上难以置信的解释时,公众的第一反应不是“原来如此”,而是“你想隐瞒什么?”
信任的裂痕,就从这里开始了。
而真正让这道裂痕变成万丈深渊的,是另一个关键角色的缺席——媒体。
昨天李海鹏有句话说得很扎心,搁在十几年前,这种事一出,当地的小宾馆里早就住满了全国各地的记者。他们会用脚去丈量事实,用录音笔去记录各方说法。
他们会去采访被抓的厨师家属,会去网购那款颜料做实验,会去周边工厂门口蹲点,会拿着样本送去第三方机构检测。
官方通报会是他们调查的起点,而不是终点。
那时候,我们对一个事件的认知,是由多方信息共同塑造的。官方有官方的说法,记者有记者的调查,专家有专家的分析,甚至还有“无良媒体”在旁边添乱。
整个舆论场是嘈杂的,混乱的,但正是这种嘈杂,构成了一种事实上的监督和平衡。
官方通报的可信度,恰恰需要这些“麻烦制造者”去反复敲打、验证,最终才能被公众所接受。
但今天,这个生态变了。
在一次又一次的公共事件里,我们看到了媒体的集体缺席。那些曾经的“麻烦制造者”们,要么正在直播带货,要么正在MCN机构里研究如何用三秒抓住用户的眼球。不是记者们没有理想了,而是支撑他们奔赴现场的整个传统媒体行业,正在泥潭里苦苦挣扎。
深度调查的成本和风险,远远高于发一个搞笑视频和标题党的投资回报率。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奇特的传播景观:信息发布的渠道高度统一,但信任却日益碎片化。
没有了在场的记者,官方通报就成了唯一的信源。它不再需要面对媒体发布会上那些刁钻刻薄的提问,也不用担心第二天报纸上会出现一篇跟自己唱反调的深度调查。它只需要把一份写好的稿子,通过各个渠道发出去,理论上,就能完成一次完美的舆论引导。
但发布者们似乎忘了一件事:舆论场里的“第三方”虽然消失了,但公众的脑子还在,他们的常识和判断力还在。
当唯一的信源开始讲述一个漏洞百出的故事时,公众能怎么办?他们只能变成“民间福尔摩斯”,在评论区里当判官,在社交媒体上互相投喂来路不明的“内幕消息”,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填补那些被刻意留白的事实。
这才是最大的悲哀。媒体的缺位,并没有让真相变得更清晰,反而让社会陷入了“塔西佗陷阱”的泥潭。
官方说什么,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不信”;大家相信的“真相”,又往往只是没有经过验证的流言。
从成都四十九中事件、“鼠头鸭脖”事件,到这次的天水血铅事件,我们一次又一次目睹这种信任的透支。每一次,官方都以为自己发布的是句号,但每一次,都变成了公众心中一个新的问号。
所以,别再问为什么没人信通报了。
当整个舆论场里,再也找不到一个愿意去现场较真的“裁判”时,我们又凭什么要求公众,去无条件相信那个唯一的运动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