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感慨“外卖大战,没领到就是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鸡蛋要抢”。

奶茶店“爆单”景象社交媒体截图
外卖市场的火热,是中国消费潜力巨大的现实印证。
但同样不应该忽视的是,中国消费市场不仅需要数量,更需要质量。
从市场情况来看,大量的补贴在短期内达成了一个“四赢”的局面:消费者拿到实惠、商家增加生意,骑手获得更多收入,平台冲击更高规模,看似每一方都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但是,历史无数次证明,“羊毛盛宴”背后往往隐藏着危机。
毫不客气地讲,这种四赢的局面只是暂时的——好生意不是“烧”出来的,也不是“卷”出来的。
中国外卖市场,或许是应该冷静一下了。
好生意不是“烧”出来的,警惕被补贴催熟的虚假繁荣
外卖市场的疯狂补贴,让不少人想到了多年前的“共享单车泡沫”。
在资本的狂热追捧下,共享单车平台开启烧钱模式,通过高额补贴吸引用户。结果纸面上的繁荣,掩盖了市场的实际情况和真实问题,最终落下一地鸡毛——整个共享单车市场从繁荣到没落,前后总共不到2年时间。被低价吸引来的用户,成为泡沫破碎之后最大的受害者——恐怕至今还有消费者,没有拿回自己的押金。
当然,我们不能用当年的共享单车来类比今天的外卖市场——外卖是高频刚需,行业日益规范,今天已经是成熟产业。
不过,很多经验和教训是相通的。比如,一门健康的、可持续的“好生意”,它一定不是“烧(钱)”出来的。
高额的补贴确实可以在短期内刺激需求,但是从市场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大量的补贴,往往伴随着价格信号扭曲和市场机制失灵等潜在风险。
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需求函数失真”和“价格黏性陷阱”。
平台对消费者的补贴,是通过人为干预,而不是市场定价来影响价格。在“补贴”的推动下,价格很容易偏离供需均衡点,导致供需不匹配。一方面,大量非刚性需求受补贴吸引涌入,一旦需求退潮便会迅速流失,几乎没有忠诚度可言;一方面,补贴加速市场幻觉,导致资源错配,影响高价值创新领域的投入,违背帕累托最优原则。
举一个例子:在这一轮外卖补贴中,人们印象最深的就是奶茶——它甚至到了“零元购”的地步。
这背后的现实原因不难理解:今年夏天的酷热催生了更多的解暑需求,吸引了很多“新人”;奶茶客单价低,用户经济负担更小,没有什么消费“罪恶感”。此外,相比于众口难调、价格不菲的午餐和晚饭,奶茶更具备“集体属性”,更方便家庭聚会、学校、办公室等场景,“请客”和“回请”也意味着更高的复购率。
平台的思考,同样是非常现实的:十几块的奶茶比几十块的午餐更便宜,“满30减15”的午饭,永远没有“满15减15”的奶茶性感。而且,同样的支出平台可以分散给更多的订单,从而推高企业的日均订单数量——不用等到“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整个酷热的夏天,就是平台最好的营销官。

外卖大战带动“奶茶热”社交媒体截图
但是,爆单的奶茶市场,真的是中国奶茶行业的实际吗?恐怕不然。
根据红餐大数据,从2023年11月到2024年11月,已经有高达19.7万家奶茶店闭店倒下;开奶茶店的投入回笼时间也在变长——据晚点报道,多位霸王茶姬的加盟商表示,目前的回本周期大概要拉长到2-3年。
现在外卖市场巨额补贴之下的“奶茶繁荣”恐怕并非常态——至少在最近两年,它不会发生。
烧钱补贴还会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价格黏性陷阱(Sticky Price Trap)。
暑假的外卖补贴,会固化用户对“低价”的心理预期,甚至“心理锚点”。如果平台和企业提价甚至减少补贴,就会带来需求的骤然下滑,掉入“不补贴即流失”的囚徒困境。
如果用户只是因为“低价”从A平台转换到B平台,那么这样的繁荣必然要挂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此外,补贴也会带来用户心理依赖与价值感知陷阱,这恰恰是“好生意”的反面。
高额的补贴会干扰用户对商品价值的基准判断——换句话说,企业的正常定价会被视为“溢价”,削弱品牌的溢价能力;与此同时,持续的补贴会使用户对优惠敏感度降低,抬高平台和企业的成本曲线,市场费用的上升,一定会占用企业用于研发和供应链的投入。长期来看,它们对平台和企业而言是不利的。
中国企业乃至整个中国消费,现在正在品质化、品牌化转型的关键期。中国外卖市场也不例外,建立在低价之上的数量没有太多意义——消费者需求已经从“送得快”转向“吃得好”,商家也要从“卖得多”转向“活得久”、“活得好”。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当然要鼓励补贴带来的积极意义,但也不能忽视它带来的潜在问题,不能被虚假繁荣所欺骗、蒙蔽。
中国外卖市场,不应被低质量内卷透支未来
我们反对低质量、无意义的内卷。内卷的内在问题,在于它没有创造新增价值,也没有服务于整个社会的帕累托改进。帕累托改进是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但“内卷”的恶果往往是,在让所有人境况都变差的同时,甚至也没有让任何一方变得更好。
但我们并不反对“卷”。恰恰相反,我们一直倡导和鼓励,今天中国的互联网平台,乃至各行各业的企业,都应该去卷技术、卷创新和卷社会价值。“卷”的本质,是力争上游,是将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做到无可挑剔,一路做到全球领先——古今中外的各个品牌和头部,几乎都经历了这个过程。
外卖市场越热闹,我们就越应该对烧钱补贴保持冷静,警惕“低质量内卷”的卷土重来。
好生意不是靠烧钱补贴建立的,而是源于可持续增长、品质提升和创新能力。过去十年,中国外卖行业经历了“增长越快,‘内卷’越重”的怪圈,商家利润压缩、食材品质下降,甚至出现“幽灵食堂”,令人触目惊心。在补贴用户的同时,中国平台同样应该注意补贴品质商家,提防“劣币驱逐良币”,让优秀的商家成长,让不良商家出局。
烧钱补贴,无法为企业建立真正的竞争门槛。真正的竞争壁垒,不是“我补贴的钱比其他平台更多”,而是“我的供应链比其他平台更可靠”。健康的竞争思维不是烧钱逻辑,而是供应链逻辑、品质和品牌逻辑。事实上,行业里已经有企业认识并把握到了这一点。外卖市场的商业模式竞争,其实已经拉开了帷幕。
今年6月,京东集团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刘强东曾向观察者网提到,京东做的所有业务100%都是围绕着供应链,包括今天做的外卖。刘强东表示,外卖市场很大,京东外卖未来会出现一个跟美团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期待这种商业模式能够真正彻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能让消费者买到高性价比且安全的食物。
7月8日,京东外卖公布“成绩单”,上线4个月,已有近200个餐饮品牌在京东外卖销量破百万。京东公告同时宣布,京东外卖将正式启动“双百计划”,扶持更多品类标杆品牌销量破百万。京东外卖计划投入超百亿元真金白银,通过5A级商家服务体系,帮助更多品质餐饮商家实现线上生意可持续增长,共同为消费者提供品质外卖更好体验。
卷供应链,卷品质外卖,卷做大蛋糕,甚至是卷平台、商家、消费者的互惠生态……这样的“内卷”应该多来一点。
我们甚至可以畅想,有一天中国企业还可以“卷”到海外,让全球消费者看到中国速度和中国美味的二重唱——就像中国制造向中国品牌跃迁一样,口碑、品质和品牌,正在成为中国商品和服务新的关键词。
让人们印象深刻的,不应该只有低价。中国外卖市场,不应该被低质量内卷透支未来。
站在这个角度上,我们再去反思“共享单车泡沫”,或许又会得到新的启发。
冷静对待补贴的狂热,中国外卖行业升级,要注意“去资本化”和“精细化运作”。
去资本化的本质,就是警惕资本催熟模式的必然溃败,警惕补贴对优质供给的“捧杀”。平台要做的是尊重市场规律,真正去扶持商家、支持行业,而不是催熟某几个行业。在企业爆单、平台冲单的同时,互联网平台比任何人都要更警惕虚假繁荣。对一个平台而言,健康的市场生态,应该比自己的市场地位更重要。
精细化运作,其实就是让补贴落到真正需要补贴的地方去,去掉对单量甚至市场地位的盲目迷信——对互联网平台而言,这可能是一个并不容易的事情。但是更好的商品和服务,更好的骑手保障,更多元健康的商家供给,何尝不是另外一种“市场地位”呢?
去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已经为行业指明了方向。对京东、阿里、美团等外卖市场新老玩家而言,无论是流量向善、科技向善,还是算法向善,在补贴之外的广阔天地,依然大有可为。整个社会也渴望看到补贴和单量之外的更多“成绩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