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日子真是好起来了,
贫困生也能住别墅了。
02
近日,
莆田一所小学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起因是学校去贫困生家慰问,
并配上了现场图片,
发到了网络上。
没想到,引发轩然大波。

眼尖的网友发现,
贫困生背后的旋转楼梯,
直接通向二楼,
贫困户家里哪用得上旋转楼梯?
这家面积有多大不用多说了吧。
红木餐桌椅默默彰显主人家的实力。
墙面的瓷砖贴得高端大气,
一看就知道耗费了多少心思。
这么大的面积,
这样式儿的装修,
妥妥的豪宅配置。
结果你告诉我们,
这是贫困生家里?
难道这样的家境在莆田,
已经是最穷的了?
一时之间,网络上质疑满天飞。
网友的嘴更是跟淬了毒一样:
“要不是因为这笔资助,
校领导连这学生家门都进不去。”

“这一楼大厅比我家都大,贫困。”

“他是贫困生,那我是什么?”

03
眼见舆论越来越收不住,
学校工作人员立刻出来解释,
那名学生不是贫困生,
而是一名“特殊学生”,
“有点像残疾类的那种特殊学生”。
这话听着很怪,
是就是,不是就不是,
什么叫做“有点像残疾”?
还没等大众接受这个说法,
另一名工作人员又出来解释了:
孩子确实是贫困生,
是住廉租房,是低保户。
那张照片是他的舅舅家,
孩子一放假就到了舅舅家。
为了证实这个说法,
学校还提供男孩家中的照片,
斑驳的墙面,
摇摇欲坠的房屋,
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

而这样,更引发了网友的质疑。

如何看待这件事?
学校首先应该为此事负责。
学校前后
给出两种自相矛盾的解释,
都没统一好口径,
怎么可能让别人信服?
而且,
不能怪网上质疑声一片。
按常理来说,
慰问活动肯定是要去本人家里,
尤其对贫困生的慰问活动,
家里越破,越要上门,
否则怎么去了解真实情况?
结果这个事件里面,
一个贫困生在大别墅里领补助,
到底是想宣传什么呢?
眼见舆论压不住了,
再拿一间破旧的房子照片,
这才说是他家,
也怪不得别人不信。
还有一点也是很多人提出的:
这个舅舅是不是拿来挡枪的?
你说和舅舅关系不好吧,
暑假就住他家里去了,
领低保也在他家。
你说关系好吧,
舅舅住豪宅,
外甥住烂屋吃低保,
他也没拉外甥一家一把,
这个舅舅简直是一个谜。
其实资助贫困生,
当然是好事一桩。
能帮到需要帮助的人,
更是功德无量,
但是这件事要做扎实做到位,
否则一桩好事办成了笑话,
真正的贫困生领不到补助,
假的贫困生各种补助用不完,
这样的情况就是天大的讽刺。
04
我想起山东东营那名贫困女大学生。
一个爱心组织到了一个贫困女生家,
发视频称:
“感谢111位爱心家人的大爱无疆,
共捐爱心款36666.66元。”

本来是做好事,
却引来如潮水般的质疑。
女孩家客厅窗明几净,
墙上挂着液晶大彩电,
欧式座椅,
墙上的艺术挂画,
还有电视下的苹果手机,
茶几上摆着高档摆件。

确实和“贫困”俩字儿不搭边。
女孩虽然素面朝天,
但脸蛋和双手白白净净,
完全不像吃过苦的样子。
还有人扒出了疑似女孩的生活照,
最新款的iPhone手机,
手戴iwatch,金手镯,
墨镜是奢侈品牌YSL,
包是西太后,
据估算,这身行头两万打底。
完全就是富家千金的配置,
有人调侃:
“苹果很快就要出新款了,
救助中心送去的钱够花吗?”
眼看各种说法越来越多,
救助中心终于出来解释了:
女孩是离异家庭,
一个弟弟出了车祸花了30多万,
至今生活无法自理,
全靠妈妈打零工养家。
房子是以前买的,
装修是原房东的。
至于大众最关心的网传照片,
救助中心给出的解释是:
包是假的,190元买的,
手机是借的同学的。

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
手表和手机明显是配套的,
什么人会借别人的手机、手表,
只为了拍个照呢?
而女孩的打扮,
比很多普通人潮多了,
比起她这打扮和行头,
我觉得普通网民更像贫困人士。
05
为什么今天要说这两件事呢?
因为我发现,
这样“离谱”现象越来越多,
很多资助已经背离了“扶贫”的初衷。
我们国家很多的资助项目,
初衷是让那些连饭都吃不上、
连书都没得读的学生,
能够吃得上饭,上得起学。
而现在呢,
拿助学金的某个大学生,
一年去了国内外20多个地方旅游。

被定为贫困的大学生,
花1500元买演唱会门票。
还有贫困生做着美甲美容,
去迪士尼游玩,去日本追星。

这不完全印证了那句话:
钱都流向了更有钱的人,
苦都流向了更能吃苦的人。
如果他们都算贫困的话,
不知情的人要以为,
我们早就步入了发达国家行列。
其实每一次这样的事件曝出,
相关单位就会告诉大众:
申请资料是合规的,
但确实生活不节俭,
于是取消助学金发放。
但能不能提前预防
这样的事情发生呢?
只要资料合规就可以了吗?
他们真实的家境怎么样?
日常消费水平如何,
难道不应该有更细致的考量吗?
有句话说得很好:
在沙漠中快渴死的人,
不会用水来洗脚。
一个真正贫困的学生,
连解决温饱都拼尽全力,
更不会把钱花在玩乐上。
真正的贫困孩子不被看见,
而那些有钱的孩子反而拿着补助,
过上岁月静好的生活,
这才是最讽刺的。
06
真正的贫困是什么样子?
曾有一部纪录片
《寒冷的高山有犀牛》,
记录一对姐弟
住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
住的是没几样家具的土坯房,
穿了好几年的棉服,
袖口破洞了,
局促地裹在身上,
遮不住快速发育的身体。

每天早上五点不到,
就要冒着风霜雪雨,
跋涉两个多小时,
才能去学校。
他们家境贫寒,
父母常年在外打工,
十多岁的哥哥已经辍学养家,
还有一个上初中的姐姐。
饿了渴了,
拿树梢上的冰凌当早餐。

长满冻疮的手,常常开裂流血。

那条蜿蜒曲折的上学之路,
好像永远都走不到头。

而这样的孩子,
在那个村子里比比皆是。
如果不是那个纪录片,
大概很多人永远想象不到,
还有孩子过着如此穷苦的生活。
还有一个县城高中食堂的男孩,
午饭是土豆丝+两大碗米饭,
米饭免费。
晚饭是方便面粉包+两个馒头,
一天的伙食不超过3块,
这个男孩边吃边抹泪,
但因为家里没钱,
他一直在咬牙坚持。
试问像这样的孩子,
如果得到了补助,
会想着去看演唱会,去迪士尼吗?
但往往就是这些贫困的孩子,
不知道申请的渠道,
不懂得如何获取帮助,
最终,
让那些脸皮更厚的人钻了空子,
许多的资助都没有落到实处。
而这样产生更坏的影响是,
每一个落不到实处的善意,
都会让善良的人一退再退。
就比如此次的贵州榕江洪水,
当地慈善机构发起捐款,
而评论区画风却令人意想不到:
你一块,我一块,
明天出个富二代。

“捐嘛,小姐少爷还缺豪车豪宅。”

“捐了的后果。”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因为大家已经怕了。
怕辛苦赚来的钱,
养肥了“郭美美”们的胃口。
怕省吃俭用支援贫困灾区的费用,
用在了不该用的人身上。
大众不是冷漠,
只是不想被当成傻子。
每一次类似事件的出现,
就让社会的信任塌成一片废墟。
公信力被毁,
只需要一粒老鼠屎,
可重建却要花费很多年。
07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不是要唱衰什么,
那些贫困补助
但凡能让一个贫困孩子受益,
就已经功德无量。
而我们要做的,
就是让国家的每一笔资助,
都落到实处,
帮助更多真正贫困的人。
比如南京理工大学“暖心饭卡补助”,
曾获得一众好评。
将每月在食堂就餐次数不低于60次、
平均消费不高于750元的学生,
这些舍不得吃好点的孩子,
被定为补助对象。
这样既能保护他们隐私,
又能将钱发到真正需要的学生手中。
我们国家还有一款公益app,
叫做“社会扶贫”,
它背后是一个国家机关——
国家扶贫办。
每一个受助人都是经国家建档,
当地扶贫干部真实走访确认的贫困户。
它的每一笔善款,
都会清楚地看到它的去处。
如果对受助人的情况有质疑,
也可以举报。
我一直觉得,善心不该被滥用,
慈善更不该成为割韭菜的工具。
让善意回归本真,
让慈善重拾纯粹,
这或许是我们这个时代,
最迫切的信仰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