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岁龙虾重返大海 龙虾:你还是把我煮了吧(图)



图片来自网络,图中龙虾并非文中提到的Lorenzo。


在上个月的父亲节那天,纽约一家餐厅里的一只大龙虾被放归大海。这只龙虾体重有9.5千克,人们估计它已经有110岁了。

美国纽约的餐厅Peter's Clam Bar给这只龙虾起了个名字叫Lorenzo。餐厅老板说Lorenzo已经在餐厅的水箱里住了好几年(因为一直没人想吃它?)。Lorenzo逐渐成了店里的宠物,还有人来看它、跟它合影,它变成吉祥物一样的存在。



餐厅老板拿着Lorenzo,准备把它放生。(图片来源:Peter's Clam Bar)

餐厅老板说:“我们会想念它的,但也许这样做(放归大海)更好。我不想看它死在餐馆里,也不忍心把它卖掉。”

暂且不论把一只在人类水族箱里生活了好几年的十一旬老虾放归大海是不是一个正确的决定,但是一只龙虾能活到110岁,这也挺让人震惊的了。谜一样的龙虾年龄这种龙虾属于海鳌虾科(学名:Nephropidae),也叫螯龙虾,它们并不是真正的龙虾科(学名:Palinuridae),两者的区别在于龙虾科的触角很长、比较粗,上面有小刺,而且龙虾科没有螯;海鳌虾前三对足上形成螯,尤其第一对特别大。



海鳌虾科(左)和龙虾科(右)的区别。(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NOAA)


海鳌虾科的动物寿命普遍非常长,佛罗里达州鱼类和野生动物保护委员会的龙虾生物学家Thomas Matthews表示,美洲螯龙虾(学名:Homarus americanus)至少可以活到100岁(如果不被吃掉的话)。它们的另一个名字——波士顿龙虾,可能更广为人知而且让人垂涎欲滴。



煮熟的龙虾。(图片来源:Hartmut Inerle - Wikimedia commons)


不过,要想确定龙虾的年龄其实非常困难。海洋生物学家可以通过一些鱼鳞片上的年轮或者耳石上的生长环计算鱼类的年龄;可以通过鲨鱼椎骨上的纹路计算鲨鱼年龄;也可以通过扇贝贝壳上的环状纹路计算扇贝的年龄。

然而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科学家都没有在龙虾身上发现这样的部位。因为随着龙虾的生长,它们会一次次蜕壳,每次蜕壳时几乎不会留下任何能作为年龄证据的物质。后来终于有人发现,龙虾有两个身体部位在蜕壳时会保留下来——眼柄和胃磨。

眼柄就是连接着龙虾的眼球和头部的细长部分,胃磨则是在龙虾胃里,用来将食物磨碎的牙齿状结构。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些结构,从而准确计算出龙虾的年龄。



这些牙齿在龙虾的胃里,蜕壳后也能保留下来。(图片来源:Gaya Gnanalingam)


除了这些,也可以根据龙虾的大小大致推测它们的年龄。人类成年以后身高基本就不会再有太大变化了,体重倒是会因为生活习惯等原因改变,不过你很难通过一个人的身高或体重推测TA的年龄。但是龙虾不同,每次蜕壳后龙虾都会长大一些,它们活得越久,身体就越大,所以大致可以根据体形推测它们的年龄。龙虾的年龄每增加7~10岁,体重就会增加大约450g。

根据统计,龙虾在成年前(5~8岁以前)会蜕壳多达25次,之后雄性龙虾每年蜕壳一次,雌性龙虾两年蜕壳一次。蜕壳后龙虾会吃掉自己的旧壳,吸收其中的矿物质等营养物质。



一只正在蜕壳的龙虾。(图片来源:leonthelobster)

不会衰老=永生?

西方民间有一种传说,如果没有捕食者、没有人类捕捉,龙虾甚至可以永生。

龙虾确实有某种接近永生的特点:它们没有典型的衰老表现,生殖能力不会随着年龄降低,新陈代谢不会减慢,体力也不会变差。龙虾并不会因为年老而死亡,但是它们终有一死。

科学家推测,龙虾的长寿可能跟细胞中的“生物钟”有关。DNA是动物体内的遗传密码,长长的DNA缠绕在一起,构成染色体。每条染色体的两端都有一个像帽子一样的部分,也就是端粒。这里是一些重复的DNA序列,本身不带任何信息,目的是保护DNA链,防止遗传信息受损,作用就像鞋带末端的塑料头。



DNA、染色体和端粒的关系。(图片来源:Ian Joson - UNSW Sydney)


我们体内的每个细胞寿命都是有限的,需要通过分裂成两个细胞完成自我更新。细胞分裂前需要复制DNA,每复制一次,端粒就会缩短一点。当端粒的长度达到某个临界值,细胞就无法再分裂了。随着衰老,很多细胞都会到达这个阶段,我们的生命就这样进入倒计时,身体最终停止运作。

然而龙虾的很多细胞中都有端粒酶,它可以恢复端粒的长度,增加细胞分裂的次数,于是龙虾能不断生长,并修复自己的身体。

这么看来,龙虾似乎真的能永生?

限制龙虾生命的,恰恰是它们越长越大的身体。龙虾蜕壳时需要能量,它们的身体越大,所需的能量就越多,10%~15%的龙虾在蜕壳期间力竭而亡。年龄较大的龙虾会停止蜕壳,它们的壳会感染细菌,慢慢变得脆弱。在情况严重时,龙虾的整个壳都会腐烂,最终死亡。



一只感染了壳病(shell disease)的龙虾,可以看到它身上有多处腐烂的斑点。(图片来源:NOAA)


也许你会问,如果人为干预,给它们充足的食物,创造良好的环境,那么龙虾是否就能永生了呢?

有人认为即便提供了充足的食物,龙虾也没法在该蜕壳的时候有效且迅速地将食物转化为足够的能量;也有人认为如果龙虾不停生长,那么它们的循环或呼吸系统将无法支撑庞大的身体,就像现在地球上已经不再有巨型昆虫。
Advertisements
评论人:greentee [☆★声望品衔8★☆]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回复1楼:我怀疑这只龙虾肯定重病了,所以老板决定放生而不是让他死在餐馆
2025年07月03日4:18
评论人:小曉古今 [★品衔R6★]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波士頓龍蝦不好吃
澳洲刺龍蝦好吃
2025年07月03日2:55
评论人:sophrosyne [☆品衔R4☆]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这人手里这只顶多4磅
2025年07月02日22:39
评论人:大春哥 [☆★声望品衔7★☆]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Nephropidae vs Palinuridae
Although they superficially resemble each other in terms of overall shape and having a hard carapace and exoskeleton, the two groups are not closely related. Spiny lobsters (Palinuridae family) can be easily distinguished from true lobsters by their very long, thick, spiny antennae and by the lack of claws. True lobsters (Nephropidae family) have much thinner antennae, and claws on the first three pairs of legs, with the first being particularly enlarged.
Spiny lobsters are found in almost all warm seas, including the Caribbean and the Mediterranean Sea, but are particularly common in Australasia (where they are usually referred to as crayfish or sea crayfish) and in South Africa.
On the other hand, the American lobster (Homarus americanus)—also known as Atlantic lobster, Canadian lobster, northern lobster or Maine lobster—thrives in cold, shallow waters. I wonder if the claw growth is an adaptation more useful in colder oceans.
2025年07月02日22:33
评论人:中隐 [☆品衔R3☆]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省下饲养费又可在死前宣传店家名声,就是没人在意龙虾想不想死在大海
2025年07月02日21:37
评论人:jkl022022 [☆不搭理人渣☆]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严重怀疑是作秀
2025年07月02日21:16
评论人:pipitoo [★老夫子★]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这看着都已经熟了,还能活吗
2025年07月02日21:05
评论人:基地老二 [★澳洲老玩童★]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波士顿龙虾很柴
2025年07月02日20:52
评论人:打哈欠 [♂☆品衔R4☆♂]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人工褪壳。 水族馆要是有一只200年的龙虾肯定有人来看。
2025年07月02日2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