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哈佛的钱给职教?川普要“砍名校 扶蓝领”(组图)



“我要把哈佛的30亿美元拨款,转给美国的职业学校。”

5月27日,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他的社交平台Truth Social上扔出这句重话,再次将矛头对准了哈佛大学。

这一次,不再是嘴炮,而是真金白银地“抽水”。

此前报道:特朗普又放大招,号召商科生去工厂搬砖!

这所全球最知名的常春藤名校,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财政封锁与政治清算。

我们先厘清一点:这30亿美元不是哈佛自己印出来的,是联邦拨款,主要来自美国国会通过国家卫生研究院(NIH)、能源部、林务局、国防部等渠道的科研资金,大多用于资助生物医学、工程与基础科学研究。

这些钱,本质上是美国纳税人投给科研的国家预算,哈佛只是承接者。但在特朗普眼里,这笔钱的走向,必须服务他的政治目标:反左翼、打精英、扶基层。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个充满冲突感的剧本——“哈佛太左,所以我断供。”

这并不是特朗普第一次“教育出手”。不到一周前,特朗普政府还试图撤销哈佛的国际学生招生资格。哈佛迅速提起诉讼,并在上周五成功拿到临时禁令,暂时保住了7000多名国际生的合法身份。但这场较量的背景,其实远不止签证、经费或招生资格,而是特朗普对“左翼学术精英”的系统性清算。哈佛的“原罪”,在于它太“自由派”了。里面有太多民主党教授;它在巴以冲突中没有坚定站队以色列;它支持学术自由、性别多元、种族平权;它不听话,不“亲特朗普”。

所以在特朗普眼里,它就是“反美堡垒”。而断供、查税、撤资、取消免税资格、调查录取偏见……这一系列手段,不是单独事件,而是打击“觉醒文化(Woke Culture)”的一环。

把钱从哈佛的生物实验室、癌症研究所、AI中心抽出来,然后给汽修课、美发培训、厨艺学校——在现实操作中,这条路径并不通。职业学校和高端科研压根不是一个赛道。

前者是就业导向,后者是知识生产。把科研预算砍掉,不会让“蓝领崛起”,只会让基础科研停摆、人才流失、技术落后。更何况,这笔钱很多是多年度预算、项目绑定拨款,不是总统一个人“想转就能转”。但特朗普并不在乎这些细节。他需要的是一个政治姿态——我站在“沉默的大多数”这边,替你们讨回公道,把资源从精英手里拿回来,给“真正努力工作的人”。

在这场哈佛与白宫的对峙中,有一个群体被反复波及:国际学生。招生资格被暂停,7000多人差点无法续签;拨款被撤,部分项目奖学金可能缩减;“外国人太多”的潜台词正在慢慢扩散。

哈佛目前27%的学生来自海外,其中大部分为研究生项目——这些项目正是联邦拨款的主要使用者。当拨款冻结,最先受到影响的往往是依赖资助的国际学生、博士后研究员和实验室技术员。而这些,正是中国学生在美国最常选择的轨道。

哈佛不是无辜的,职业教育也不该被忽视。但当联邦政府用“拔管”方式来表达政治意图,这种手段已经不只是教育调配,更是对整个高教系统的震慑。从“哈佛断供”到“签证连坐”,再到“取消免税、审查招聘”,特朗普试图重构的是一套只服务于自己意识形态的知识体系。他说要“Make America Great Again”,但背后真正展开的,是Make University Obedient Again。而在这场以自由为名的拉锯中,谁能站到最后,不是科研成果说了算,而是政治忠诚。

也许明天不是哈佛,而是MIT、耶鲁、芝大、斯坦福……也许不只是大学,还有记者、法官、艺术家、工程师……当资金、身份和生存空间都成了“意识形态忠诚度”的测试题,你还觉得自己离这场风暴很远吗?
Advertisements